不装修不办卡,用手艺和价格赢得顾客
四川人老李在济南理发35年
2022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德勇用了30年的老推子。
  李德勇在给顾客理发。
     老李的长江发艺理发店开在济南黑虎泉畔,十亩园小区里的一条小巷子里。
  门头没有炫彩的灯光,店里不放动感的音乐,但十亩园和周边小区的人都认这家理发店,大伙甚至在店面三次搬迁后仍然“追随”。
  李德勇是四川人,从15岁就来到济南,当学徒,开理发店,安家。30多年来,理发店经风历雨,人来人往。它制造潮流,追随潮流,又在潮流中“拖延”着自己本真的模样。在城市理发店规模化“扩张”时,它于时代变迁中保持了富有人情味的烟火生活底色。
  文/片 记者 李静 李岩松
  第一家理发店只存活22天
  早上9时,老李打开理发店店门。
  绕过黑虎泉,向东走进十亩园小区,老李的理发店就窝在巷子深处。门店上写着“长江发艺”,普通得不会让路人多加留意。但是附近小区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家四川人开的大众化理发店。
  1987年,15岁的李德勇从老家四川来到济南,投奔他开理发店的姐姐。“老家在农村,家里条件差,所以就到济南来闯闯。”李德勇的口音里还有一股四川味儿。
  那时理发店个体户不多。李德勇就在姐姐的理发店里当学徒,并且认识了当时也在这里学理发的袁春芳,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上世纪80年代,正赶上济南搞建设,我舅舅大学毕业后分到济南来工作。”袁春芳就和弟弟一同跟到了济南。
  当学徒的日子不好过。冬天,没有热水器,只能烧蜂窝煤。夏天,没有空调,T恤被汗液浸湿。李德勇需要烧水、端水、洗头、扫地,从早忙到晚,一个月赚150元钱。虽然求艺心切,但只能等到半年以后,李德勇才能上手学理发。
  学理发的第一步先练基本功。那时候天不亮,李德勇便到黑虎泉,架起胳膊,拿着剪刀、梳子,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光是站一天就受不了,更何况还要理发,所以必须要练习。”李德勇常常脸憋得通红。
  “刚开始,顾客害怕让我们理发,只有老人愿意。”李德勇仍然记得第一次理发的情形。刀子是在牛皮上磨好的,很锋利。李德勇给一个老大爷刮脸,不小心就在老大爷脸上刮出一道口子。“老大爷说,没事儿,小伙子,以后拿我练习。”后来,老人成了李德勇的常客,一直看着他手艺不断长进。
  1992年,姐姐的理发店拆迁。同年5月,李德勇就和袁春芳一起合伙“自立门户”,在解放路一个食堂旁边开了一家理发店。李德勇一腔热血开的第一家理发店,因为亏本,只存活了22天时间。之后,李德勇在十亩园小区寻找好位置,重新开店,用以维持生计。2017年,因为拆违拆临,李德勇搬到了现在的门店。
一把缠着绷带的老推子
  干理发师30多年,一把电推子跟了老李30多年。
  现在,老李的理发店里有各式各样的工具。虽然老推子几乎不用了,但他还是放在了店里。“比起现在的推子,它比较笨,但是很顺手。”对于老李来说,老推子就是老伙计。
  没有花剪刀的年代,老李就用直剪刀来打薄头发。从轮廓裁剪,到层次衔接,再到纹理精修,这是固定模式。但老李还是会根据顾客的脸型、头型、发质去设计,一点一点削着头发,老李手起刀落,便能满足人们变换发型的愿望。
  对于男士来说,上世纪90年代,平头、中分、冬菇头成为流行。进入21世纪,“杀马特”等男士发型更加多元化。对于女士来说,烫发、染发,各种各样的时尚发型,应有尽有。
  “流行的发型就需要现学。”老李用的最初的烫发工具是热毛巾,后来换成烫发电热帽,再往后又换过各种先进的机器。为了提高技艺,老李就买光盘学习,或者参加培训班。
  老李没想到,当年烫过的大波浪,现在又流行回来。
  在老李看来,理发师入行门槛不高,但是想“活得久”并不容易。就像那把老推子,缠过绷带,用过无数次,打磨过无数次。
一幅老顾客题的字
  有顾客走近理发店,老李就拉开店门,顾客一进入店里就能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字,上面题着“长江发艺中心”。说起店名,老李讲道,“我的四川老家在长江流域,所以当时取名就叫了长江。”
  一家理发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幅题字呢?这和一位老人有关。二十多年前,老人住在文化东路,经朋友介绍,他就到了长江理发店。老李给老人理发有耐心,理出来的发型板正。从那以后,老人都在这里理发。出于信任,老人特意给他题了这样一幅字。
  老人生病后,腿脚不灵便,老李就跟妻子轮流到老人家里给他理发。老人年纪大了,又生病,他们给老人理发就不想收钱。但老人还是坚持给,甚至有些生气。老李说,“老人很执着,说你服务了,就得有报酬。”去年10月份,老人去世。听到消息,老李夫妻就像失去了一个亲人。
  老李偶尔还是会想起自己刚创业时的波折和艰难。刚开店的那几年,老李没买上房子,吃喝拉撒睡,还有工作,都在那个狭小的理发店里。“我们年龄小,很多顾客不信任,一天能来十个二十个顾客。”三五年以后,顾客看到了老李的手艺和实在,回头客越来越多,顾客逐渐稳定下来。
  当时十亩园只有老李的理发店。1998年左右生意最好的那几年,老李经营一家店,袁春芳独立开了一家店,袁春芳的弟弟也开着一家店,每家店都有七八个理发师和学徒。到了每年“二月二”,老李的生意火爆,他们就要从早上忙到晚。
  2017年,因为拆违拆临,李德勇就搬到了现在的门店。店面有50平方米,虽然深处巷子里,但是十亩园还有周边小区的居民都会找来。甚至有人从十亩园搬走了,还会骑上电动车,回来找老李理发。
  老李的理发店,人来人往,几乎都是回头客。有人小时候来这里理发,现在结婚生子带着孩子来理发。老李眼看着,有顾客的头发从黑到白,从茂盛到稀疏。
始终坚持不装修不办卡
  老李的理发店,现在只有他们夫妻俩和弟弟夫妻俩在工作。
  三十年来,老李带过很多学徒,很多人干着干着就走了。大多数人转行了,只有少数人还留在这个行业。老李说,“理发师看起来很容易干,但是很辛苦。另外,整天在这样一个枯燥的环境里,很难留下年轻人。”
  老李落下了一身职业病,但这些年忙忙碌碌,他反而没有想过转行。理发,让老李在济南娶妻、生子、安家。
  从黑虎泉到理发店的路,老李走过了三十多年。从前,十亩园小区还是一片平房。现在,周边逐渐立起了高楼大厦。在店里忙的时候,邻居还会给老李送上热腾腾的饭菜。这里充满了热闹的市井生活,沉淀着浓浓的人情。老李喜欢上了泉城的山水,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有了济南味儿。
  十亩园现在有五六家理发店,有高端的,也有平价的。“如果我们装修了,老百姓就会问是不是要涨钱了。理发店虽然多了,但是我们做我们的长江理发店就好。”老李感受到压力,但他不装修,不办卡,始终保持着现状。“真心、实在、手艺保证,价格公道。”是老李的生意经。
  “任何年代,都有自己的潮流,我们只要好好干,就不会被淘汰。”老李相信,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