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大山的放羊娃又回来了
因论文致谢刷屏的大凉山小伙回乡支教
2022年09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苏正民的开学第一课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苏正民在大学里做演讲。
     “我来自四川大凉山,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名大学生……”还记得凉山彝族小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生苏正民吗?今年6月,他在毕业论文中致谢65人,感动了众多网友。“阿苏唯有继续努力学习,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这是他在论文最后作出的承诺。如今,他迈出了第一步。
  这个暑假,苏正民回到大凉山支教,成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在开学第一课,苏正民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据了解,苏正民已经保研,在完成一年支教后,将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他表示,研究生毕业后将回到家乡凉山,帮助更多的青年。

  记者 于海霞 整理

支教第一课,用自身经历鼓励学生
  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苏正民目前正式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给七年级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
  越西县与苏正民的家乡喜德县毗邻。8月29日一早,苏正民来到教室,为同学们讲授自己精心准备的开学第一课。穿着一件淡蓝色短袖衬衫,他站在看起来狭小、有些许陈旧的讲台上,面带笑容望向学生。他好似看见了曾经的自己。“我首先跟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讲解了这堂课的基本框架和一些知识点,告诉大家怎么去学习这门课。毕竟学好课本知识是基础。”之后苏正民聊起了自己的故事,他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激励孩子们。苏正民说,看到凉山的孩子们,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苏正民说,刚从村里小学考入城里初中时,他的学习基础薄弱,第一次考试成绩倒数,连讲普通话都带着浓重的口音。班里同学常常笑他有一把“枪”,叫“彝腔”。为了尽快追赶上来,他省下生活费用来买学习资料,大声朗读背诵课文纠正口音。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中考时,苏正民的成绩在班里已经名列前茅,到后来,他一路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站在了优秀毕业生代表的发言台上。那时,再也无人嘲笑他的口音。
  苏正民的开学第一课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怎么才能提高成绩?”“大学里是什么样的?”“我要考到多少分才能上你的大学?”平时腼腆的孩子们一下子充满好奇心,向苏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苏正民耐心回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苏正民说,作为老师,他在课上会严格要求,但课下希望成为孩子们信任的朋友。希望通过这一年支教,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拓宽眼界,看到努力奋斗的意义,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年少坎坷,受救助重返课堂
  实际上,“逃离大山”曾一度是苏正民的梦想。幼年时,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木头搭建的茅草屋、黄土垒筑的村小学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他期待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苏正民的老家,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在他的论文致谢里,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写上了“难”字。小时候,家里穷到常常吃不饱饭,他“靠着山泉、野果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因缺乏营养,他身材瘦弱,直到四五岁才学会走路。家里条件差,还要养育三个孩子。父亲读过三年小学、母亲不识字。尽管如此,父亲还是不想让孩子们走他的老路,于是义无反顾、砸锅卖铁把三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
  虽然还是很难,但苏正民渐渐找到了一些微光。小学时他就发现,由于生活条件太艰苦,很多本地老师都选择了离开。很多来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师,却留了下来。“小时候我想不明白,这样一群皮肤黝黑、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汗臭、鼻涕满脸、连句汉语都不会讲的‘小屁孩’,有什么值得他们留恋的。我更想不明白,一个艰苦到连当地老师都无法留下的地方,这群来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师是如何坚守下来的。支教老师们用点点荧光照亮了我那条狭窄崎岖的小路。”
  小学毕业后,苏正民有幸进入凉山州数一数二的中学继续求学之路。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易,他也曾疑惑自己应不应该坚持下去。那时,他最大的苦恼就是学不好汉语。初一的寒假,他打包好行囊,向父母提出退学,要出去打工。就如同电影场景一样,父亲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母亲掩面痛哭。“我和你阿达(爸爸)没日没夜地辛劳为了什么?不就是想着你们姐妹三人能够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再吃我们这种没文化的苦吗?”
  为了父母,苏正民决定直面难关。每天下晚自习后,他就偷偷打着手电筒,用被子盖住,趴在床上学习;偷偷一个人在校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背课文、练习汉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习成绩和汉语水平都突飞猛进。
  正当苏正民以为自己能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时,在砖厂打工的父亲积劳成疾,因罹患心脏病、肝囊肿、肺水肿不幸去世。那年苏正民15岁。父亲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很多债,“当时应该有十多万元接近二十万元,每个星期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得找邻居借。”他和姐姐不约而同地决定辍学,留妹妹读书。只是他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留在祖祖辈辈耕耘的那片黄土地上。
  他没想到,一个多月后,自己“灰暗的人生”里又迎来了一束光——“凉山孩子们的张妈妈”。“张妈妈”名叫张俊兰,是《天津日报》记者。从1997年开始,她30多次走进凉山,先后帮助了几万个大凉山的孩子,苏正民当时也得到了她的资助。当地政府也给苏正民送来了低保、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最终,他重返校园。
回到大山,成为播种的人
  回到校园后,班主任说了一句影响苏正民一生的话:“阿苏,现在党和国家、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士都这么关心你,给了你那么多的帮助,老师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学会把手心朝下,去帮助其他人。”苏正民说,这句话在他心中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时时刻刻影响着他。
  2017年通过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预科招生计划,他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沙马拉达乡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背起行囊,他在颠簸的火车中挨过了十几个小时,终于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可苏正民并没能一下子跟上大学的节奏,他说自己“依旧拒绝同学们的热情对待,会下意识疏离对老师同学的关心”。直到大一下学期,老师推荐他参加湖北省“百生讲坛”演讲比赛。苏正民动心了,他觉得,“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能将自己的心也锁在层层叠叠的峦嶂中”。这件事让苏正民找到了自信。有了自信,苏正民说他愿意去跟别人打交道,愿意主动接触这个世界。
  他想起母亲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别人给我们一碗饭,我们要回馈一袋米。”于是,作为受助者的他努力成为施助者。大学假期,苏正民回到家乡凉山参与志愿活动。2019年,他发起“凉山阿依助学计划”,有180余名同学、校友加入助学计划,累计筹集35万元公益物资和教育资金,资助了66名凉山学子。
  2020年,在学校支持下,“苏正民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2021年,他将手头所有志愿服务项目整合成“阿依森林”计划,为凉山1000余名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用品和奖助学金。因出色的表现,苏正民获得了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
  今年5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颁奖典礼,苏正民获奖。当天,他和他母亲一起登台领奖,苏正民哽咽着向母亲致谢,“这个奖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母亲。妈妈,您辛苦了……”
  今年6月,苏正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写了2.5万余字,其中撰写6000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点名致谢65人,感动了众多网友。而这6000多字致谢的续集,是他回到了凉山。“希望用我的经历让孩子们知道,读书真的有用。”开学第一课拉开了他支教一年的序幕。
  此次支教也是苏正民在学校的项目。他参加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一年后,将回到学校攻读硕士学位。未来,他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大凉山”。这是当年那群支教老师在他心里埋下的种子。
  现在,轮到他播种了。
  素材来源:央视、中新社、央广、长江日报、成都商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