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瀛涯胜览》书影。 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来源/海战博物馆
打开中国地图,把目光转向南海的广阔海域,我们会发现,紧靠海南省的西沙群岛中,分布着两个群岛——“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为什么遥远的南海,会有岛屿是以明朝皇帝年号命名的呢?为什么南沙群岛上还有以明代人物命名的岛屿呢?历史上的南海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留下了哪些印迹呢?
□付喆
大明印迹的西沙明珠
中国南海的西沙群岛(英语:Paracel Islands)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
西沙群岛处于祖国大陆、广东省的东沙群岛与海南省的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自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起就成为沟通我国与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国交流的南海航道要冲。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地级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西沙群岛由两部分组成: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乍一看,“永乐”与“宣德”的名字与人们印象中的岛屿名称大相径庭。而这一切还要追溯到明朝初期。
1405年(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沿途拜访了30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其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多,这象征着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郑和舰队七次远洋的前六次是在明永乐年间(1402-1424),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德年间(1425-1435)。因此,为纪念明朝永乐与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之举,便有了“永乐群岛”与“宣德群岛”这个名字。
传统上,海南渔民过去将宣德群岛称为“东七岛”(又称“上七岛”与“上峙”,因其核心部分有7座较大的岛屿,古人也称为“七洲”)。同时,渔民们将位于西南面的永乐群岛习惯称为“西八岛”(又称“下八岛”与“下峙”,主要有八九座较大的岛礁,故古人称为“九乳螺洲”)。
而在永乐群岛与宣德群岛中,一些岛屿也被打上了有关明朝的烙印。宣德群岛中的赵述岛位于永兴岛的北面,海南渔民俗称“船暗岛”(意为船只天黑后可到此避风歇息),为纪念明代赵述奉命出使三佛齐而命名。
永乐群岛的晋卿岛也是如此,岛名为纪念明成祖年间协助郑和航海的三佛齐宣慰使施晋卿而起,海南渔民惯称为“世江峙”“四江岛”等。
这些岛屿在西沙群岛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印迹远远不局限于西沙群岛。
郑和与他的同伴的守望
西沙群岛以南,便是南沙群岛。南沙群岛古称“万里石塘”“万里长堤”“万生石塘屿”等,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也是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许多参与此事件的人物都与南沙群岛深深联系在一起。郑和群礁为纪念郑和而命名,是南沙群岛最大的群礁,由太平岛、中滩、中洲礁、敦谦沙洲、舶兰礁、安达礁、鸿庥岛、南薰礁等组成。尹庆群礁以明朝中官尹庆而命名,由华阳礁、东礁、中礁、西礁等组成。
为了与沿途国家更好地交流,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配备了诸多阿拉伯语翻译,这些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了宝贵的一手材料。其中最出名的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与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三部著作。
他们三人将见闻记录著书,成为后世研究郑和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以《瀛涯胜览》对15世纪初南洋各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国王、民俗、物产等记载最为详细,文献价值高。为了纪念马欢与费信,南海群岛中便有了马欢岛与费信岛。
学者认为,南海群岛的命名呈现了一个明显趋势,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但其命名也与历史、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岛屿名称就是很好的证明。
南海诸岛的记载与管辖
自古以来,南海群岛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名字。早在汉朝,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次年,设置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岛,辖南海诸岛,汉代还派遣水师巡视西沙。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也记载了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事迹。
东晋时,著名高僧法显撰写《佛国记》,在提到从印度返回广州的航程时,说从爪哇取道南海只需50天。
唐宋时期,历史地理文献中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等。
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主持“四海测验”,前往南海某岛屿上观测,《广舆图》中,把西沙群岛标为“千里长沙”,将南沙群岛标为“万里石塘”。元代汪大渊在其所著的《岛夷志略》中,称南海诸岛为“万里石塘”。因此,南海诸岛在历代史书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清朝时,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例如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的《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1817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和1895年印行的《古今地舆全图》等等。
至清朝,政府设崖州协水师营,实际管辖了南海诸岛中的许多岛屿。《崖州志》中记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
由历史可知,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领土主权与历史性权利,主要包括对琼州海峡等历史性水域的历史性所有权、传统捕鱼权和历史性航行权。
历史文献上渔民的痕迹
在官方记载外,南海群岛上也留下了普通人生活的足迹。一直以来,海南的渔民在此地区内生活繁衍。他们以捕鱼为生,发展造船技术,创造发明新的航海技术。从风帆船到机动船,南海渔民经历了不同的航海时代。渔民深植于南海,他们的渔猎生计方式是他们世代不间断海洋实践的结果,体现了南海渔民与海洋岛屿长时间互动所呈现的结果。
更令人惊喜的是,渔民还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在海南渔民开发和经营西、南、中沙群岛的过程中,渔民们用海南方言写成《更路簿》一书,以文字和地图的形式描绘了当时的“航海手册”。
据学者考证,此书最早出现在元代,盛行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其中记录了南海海域的100多处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资讯。《更路簿》不仅维护了我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其中南海诸岛礁的命名是印证中国对南海主权的铁证。
综观历史,南海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明朝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留下了格外突出的印迹。郑和下西洋不仅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也使南海岛屿的名称变得鲜活起来。当我们打开地图,细细查看南海群岛,这些熟悉的名字仿佛让几百年前桅杆高扬的盛世景象又映现在我们眼前。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