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关系走到悬崖边
2023年0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赵恩霆

  2月7日是俄罗斯和爱沙尼亚两国驻对方大使限期离境的最后期限。随着俄罗斯驻爱沙尼亚大使利帕耶夫、爱沙尼亚驻俄罗斯大使莱德尔互遭驱逐,俄罗斯与爱沙尼亚的外交关系随之降为临时代办级。
  为了显示与爱沙尼亚的团结,另一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也宣布驱逐俄罗斯驻拉脱维亚大使,要求其在2月24日前离境,同时召回该国驻俄罗斯大使。事实上,俄罗斯与拉脱维亚的外交关系也将因此降为临时代办级。
  此外,立陶宛早在2022年6月就宣布召回该国驻俄罗斯大使。俄罗斯和立陶宛还在2022年10月和12月两次相互驱逐驻对方的临时代办,两国外交关系实际上已经跌至谷底。
  至此,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即将全面降级。这是俄乌冲突的又一个外溢影响,进一步凸显出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欧洲安全格局的持续恶化。
  俄罗斯与上述三国是搬不走的邻居,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两国与俄罗斯本土接壤,立陶宛则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相连。另外,拉脱维亚、立陶宛还与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接壤,连接俄罗斯本土与加里宁格勒的陆路交通需要穿过白俄罗斯和立陶宛。
  乌克兰危机尤其是本轮俄乌冲突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就第一时间站在了反俄第一线,全力声援和支持乌克兰。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之所以一路快速下滑,还要从双方的历史恩怨说起。
  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曾以武力征服波罗的海三国。20世纪初期,这三个国家曾短暂独立过20年,二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一系列条约和议定书,波罗的海三国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后来苏军进驻,最终苏联在1940年将其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成为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苏联解体,在其众多加盟共和国中,波罗的海三国是最早宣布独立的,可谓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此后,这三国的外交政策大幅调整,一边倒地亲西方,尽管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曾逐渐正常化,但这三国的恐俄和反俄情绪始终存在。
  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波罗的海三国早在2004年就加入北约,同年三国还加入了欧盟。乌克兰危机爆发前,爱沙尼亚等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就已出现波澜,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三国对本国安全的担忧。随着俄罗斯与北约的军事对抗不断升级,毗邻俄罗斯的这三个国家成为北约军事部署和演习的重点地带。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深刻改变了欧洲的地缘安全格局,波罗的海三国自然危机感加深。它们第一时间宣布支持乌克兰并提供援助,参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多轮制裁,三国领导人还曾与波兰等国首脑一道组团访问乌克兰表达声援。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曾批评爱沙尼亚,称其是对俄罗斯最敌对的国家之一。爱沙尼亚宣布将把该国所有155毫米榴弹炮提供给乌克兰,这是这个小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对乌军援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总价值1.13亿欧元,超过了爱沙尼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而且,爱沙尼亚还威胁封锁芬兰湾,这意味着扼住了俄罗斯经圣彼得堡的出海口,此举极具挑衅意味。
  拉脱维亚也被视为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曾敦促德国尽快向乌克兰提供坦克,该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约3亿欧元的军事援助。立陶宛则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在2022年6月至7月切断俄罗斯本土与飞抵加里宁格勒之间的唯一铁路线,停止俄罗斯向加里宁格勒的过境货物运输。而加里宁格勒恰恰是俄罗斯对抗北约的一个“杀手锏”,它嵌入北约内部并部署有“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等威慑力量。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曾与俄罗斯之间爆发多次互逐外交官风波,导致俄欧关系进一步降温。如今,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又集体降级,难免令人产生对俄罗斯与其他“不友好国家”发生外交危机的担忧。
  经过此番波折,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将很难在短期内缓和,也预示着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地区将成为俄与北约对抗的热点地带。为应对这一局面,近期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持续加强联盟关系,俄总统普京2022年12月访问白俄罗斯会晤白俄总统卢卡申科,这是普京三年来首次访问白俄,双方确认将加强合作共同抵制“不友好国家”制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