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王冷斋(左三)会见记者。
夜袭日军的突击队队员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进攻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奉命与日方谈判。“东倾雉堞北崩墙,血肉长城筑更强。众寡悬殊攻守异,孤城屹立岂寻常。”他据理力争,并赋诗表明心志,抒发报国情怀,后结集出版《卢沟桥抗战纪事诗》。
□郑学富
谁识书生胆气豪
王冷斋,福建省福州人,原名王仁则,字若璧,笔名冷公。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37年1月,任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
宛平城位于北京郊区卢沟桥畔,始建于明代。1927年,宛平县署由北京城里迁到此处,遂改名为宛平城。
王冷斋受任于危难之间,当时日军在宛平周边活动猖狂,经常不分白昼实弹演习,卢沟桥边、宛平城外刀光剑影,暗藏杀机。1937年2月,华北日本驻屯军参谋中岛向王冷斋提出在大井村建造机场、兵营等要求,并拿出大井村地图及事先拟好的“协议”,让王冷斋签字。王冷斋拂袖离座:“这里的土地都是中国老百姓世代居住的地方,割让土地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现在硬要谈判大井村土地的事,我只有退席。”中岛等日方人员见王冷斋态度坚决,只好作罢。
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
翌晨2时,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派王冷斋等人与日方谈判。就在谈判之时,王冷斋接到报告,驻丰台日军五百余人并炮六门,正开赴卢沟桥,战事一触即发。
为争取和平解决争端,中日双方谈判代表分乘两辆汽车连夜前往宛平城。当行到距离宛平城2里的地方,王冷斋看到公路和铁路涵洞均被日军占领,枪炮排列,士兵伏卧,如临大敌。同车的日方代表寺平突然要求停车,拿出一张地图给王冷斋看,威胁说:“你已经看到了,事态已经十分严重,现已来不及等待调查谈判,只有请你立即下令城内守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约数十米地带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王冷斋反驳道:“此次来只负责调查,这是在你们机关部已经商定的。你所提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更谈不到。”寺平又进一步说:“平日日军演习都能穿城而过,何以今日不能进城?”王冷斋再一次驳斥说:“你接此项工作不久,以前的情形你或许不了解,我在此从没允许你们穿城而过,你所谓的先例是何年何月何日?请给我一个事实证明。”
日方被驳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的日军副联队长森田和寺平像绑架一样,胁迫王冷斋来到日军的阵地前,以武力相威胁。王冷斋严词斥责:“你们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万一事态扩大,你们二人当负全责!”双方相持10多分钟,王冷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森田见恫吓不成,只好示意寺平与王冷斋一起进城。
事后,王冷斋写诗云:“挟持左右尽弓刀,谁识书生胆气豪!谈笑头颅拼一掷,余生早已付鸿毛。”
大刀队里出奇男
进城后,双方在县署举行谈判。寺平仍然坚持要进城搜查,王冷斋坚决反对。正在交涉间,日军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对言而无信的日军,王冷斋严词质问樱井等日方人员,并声明日军首先开枪破坏和谈大局,应负酿成事变的责任。樱井等日方人员支支吾吾,说可能是误会,表示努力调解,以免事态扩大。
7月8日下午,日军第1联队队长牟田口派人绕道从宛平城西门进城送信,请王冷斋和吉星文出城谈判。王冷斋以守土有责,不便擅离职守为由,拒绝出城。他一面派林耕宇和日方的寺平缒城而出,与牟田口面谈停火之事;一面用电话向北平市政府汇报日军先开火一事,请求与日军交涉制止。可是日军继续向我方射击,并用迫击炮攻城,炮弹命中专署办公房屋,毁坏严重。
7月8日夜,细雨蒙蒙,宛平城外的青纱帐深不可测。吉星文团的青年战士组成突击队,用绳梯缒出城外,在青纱帐的掩护下,沿永定河堤向铁路桥靠近。夜12时,日军已进入梦乡。突然,突击队挥舞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日军猝不及防,狼奔豕突。突击队大获全胜,将日军一个中队全部砍杀在铁路桥上。其中一位年仅19岁的突击队员手刃日军13人,生擒1人。
王冷斋闻讯后,兴奋异常,赋诗称赞突击队健儿奋勇杀敌:“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不辞艰险到危城
夜袭成功,日军受到重创,只好坐下来谈判。
7月9日凌晨4时,北平市政府给王冷斋打来电话,通报说中日双方达成三点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至丰台,中国军队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除宛平原有保安队外,并由冀北保安队派来一部协同担任城防,人数限300人,定于本日上午9时到达接防,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王冷斋以为协议签订,战事当可休,没想到协议签完仅2个小时,日军又向城内发炮70余发。王冷斋立即向北平报告,并请求向日方诘问。日方辩称是为掩护日军撤退。到了9时,协防的保安队还没有进城。经查,原来保安队在前来的路上遭到日军阻止,并发生冲突,我方阵亡1人,伤数人。后经北平方面交涉,保安队不准携带机关枪入城,又分兵押运机枪回北平,来到宛平的保安队员不足200人。经查,一部分日军仍隐匿在铁路涵洞内,没有完全撤走,还有白天撤走晚间又返回的。此时,监视撤兵的委员多已返回北平,尚有中岛在宛平城。王冷斋向中岛交涉,中岛无法推诿,答应协助办理未了事宜。
到了晚间,藏匿在涵洞中的日军果然向城内袭击。宛平守军严阵以待,早有准备,当即予以还击,日军的袭击阴谋没有得逞。王冷斋立即向北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北平告知他次日晨与中岛回北平面商。
7月10日早晨,王冷斋与中岛同车前往北平。路过铁路涵洞附近时,见日军持枪作射击状。其实,王冷斋这次是抱病赴北平的。王冷斋从北平回来后,又住进德国医院治疗。
当秦德纯得知王冷斋抱病与日方谈判后,十分感动,于7月11日上午,特派外委会委员林耕宇代表自己前往德国医院慰问。可是在此危机四伏的时刻,王冷斋怎能安心养病,人虽然躺在病榻上,但心里想的仍是卢沟桥事件如何处理。他7月12日一早就离开医院,返回宛平县署上任。然而,县署已被日军炸毁,短期内无法修复,不能使用,只好借了一处民房办公。
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行为获得驻在北平的国外友人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冒险前来宛平城慰问。一位西方友人指着卢沟桥上的石狮,笑着向陪同的王冷斋说道:“睡狮今已醒矣。”王冷斋听后,深有感触,写诗云:“睡狮一吼震寰瀛,伐木丁丁见友声。博得同情人共赞,不辞艰险到危城。”
与城愧未共存亡
日军“现地谈判”,一方面是想借谈判压中方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所以日军并没有按照协议撤军。当王冷斋责问日方时,他们竟以寻找日军尸体残骸为借口,留下少量部队。王冷斋驳斥说:“搜寻残骸无需留下这么多的士兵,也无需携带机关枪等武器。”日方辩称唯恐受到中国军队袭击,不得不多留军队以资警戒。王冷斋说,如果真为搜索残骸,我方可以帮助办理。双方各派委员多人组成徒手搜索队,到战地各处寻找。
于是双方商定,中方派士兵10人,日方派士兵20人,由6名委员率领,徒手到卢沟桥附近地区搜索,时限24小时,无论搜到与否,届时日军都应向丰台撤退。正当双方准备签字落实时,日方4名代表离席说接电话,竟一去不返,不辞而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连日来,王冷斋与宛平驻军会商城防,加强巩固,做到有备无患,并代表地方长官慰劳将士,抚慰灾民,做好后方给养事宜。7月14日,王冷斋与平汉北段警备司令郑大章等联名发布布告,安定人心,并严禁宵小乘机滋扰,确保社会安定。王冷斋赋诗言志,表明他抗战到底的决心:“东倾雉堞北崩墙,血肉长城筑更强。众寡悬殊攻守异,孤城屹立岂寻常。”
22日,日军复攻打宛平。王冷斋得到情报,敌人将施放毒气。他立即打电话给在北平的妻子胡仲贤,捐献家资购买了防毒面具,并送到宛平前线。途中遇日军战车,几濒危殆,幸免于难。
29日,宛平失守,第29军奉命撤离。王冷斋挥泪告别抵抗了23天的孤城危桥。一些友人庆幸他在与日本人周旋时安然无恙,他流着泪说:“未能与宛平城共存亡,何庆之有?”他当时吟诗一首:“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步方艰应有待,此身终合向沙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