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桥建模,山东一高校团队6天走了1500公里
2023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尹明亮      

走村下乡,只为找到它
  从潍坊到泰安,从泰安到济南,再到聊城、德州,“千桥逐梦”古桥考察队一直走在他们熟悉却又陌生的路上。
  “这些古桥在资料中查过无数次,但都是第一次来到现场,基本都在偏远的乡村。”王文亮告诉记者。王文亮是带队老师之一,7月26日下午,他们通过导航顺利找到了此行第一个目的地——大汶口古石桥。
  走过古街,横亘在大汶河上的古石桥还是让早已看过照片的一行人感到震撼。“比照片上要美!”走到桥边,队员汪志泉迫不及待地飞起了无人机。但寻访古桥并不总是这么顺利。
  “每次寻访都感慨现在的导航太好用了,再偏僻的小路都能找到,也感慨一些古桥的偏远难寻。”王文亮说。
  自2016年暑假开始,王文亮就参与到寻访古桥的活动中。关于找古桥,他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多问老人,“年轻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在第五站——寻找阳谷县阿城镇皋门村义桥时,他们再次用上了这个办法。
  王文亮告诉记者,他们从村西走到村东,从村里走到村外,再从村外走回村里,最终还是在多位老人的指点下,在村中一条小河沟上找到了这座小拱桥。旁边字迹模糊的碑记上,依稀能看出“义桥”两个字。
  “此次寻访重点在泰安、济南、聊城、德州,也是重点筛选了一些可能还存在的古桥,但真实的保存状况如何,还是得到现场看看。”在王文亮手机上,存着他们筛选后一些古桥的详细地址。
  但找桥并不是目的,他们此行是要详细拍下古桥的每个细节,回到学校为它们做三维模型。相对于寻找古桥,这是更大的工程。
一座桥拍了10G数据
  “随着岁月侵蚀,很多古桥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古桥建起详细的三维模型后,就可以为后续的保护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接近真实的资料。”带队老师齐斌介绍,“目前,学校已经为一些古桥完成了建模,希望这次能多带一些古桥资料回去。”
  无人机在500多米长的大汶口古石桥上飞来飞去,两块电池的电快要用光了航拍才结束,汪志泉又拿起相机在桥面上一路拍去。
  “相机拍不能变换焦距,一路拍下去,要拍下桥的每一个细节,拍得越详细,建模出来的三维桥梁才能越精细。”汪志泉大一就加入了学校的桥模协会,这是他连续第二个暑假寻访古桥。即将读大三的他现在已经是拍摄和做建模的主力队员。
  “我们三个都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为古桥做建模虽不是现在专业学习的内容,但每一次寻访都有很大收获。”在大汶口古石桥上,队员来勇安和张耀升也在观察着石桥的每个细节。
  “拍摄只是建模的第一步,回到学校后,要把每座石桥的影像资料导入3DMAX软件,然后需要连续不断运行三四天,才能完成一座桥的三维建模。”来勇安说。
  五天寻访16座古桥,考察队最终为14座桥拍摄了影像资料。“可惜最后两天遇上了台风杜苏芮,航拍受到影响,后边几个桥整体的影像资料可能不太完整。”回到学校整理着影像资料,汪志泉还是有些遗憾。不过,总量50多G的影像资料,也是他们近两三年收集到的最完整详细的古桥资料了。
最惦记那些找不到的桥
  在阳谷县阿城镇皋门村,当循着老人们的指点一再扑空后找到保存不算太完整的义桥时,众人的兴奋超过了前面一座座更为精美的古桥,虽然桥面上除了石板已没有什么遗存。
  “但好在找到它了,留下它现在的影像资料,也是一个宝贵的财富。”立在一旁的《重修义桥碑记》久经风化,字迹已多不清晰,王文亮还是仔仔细细拍了下来。“这些年每次走访古桥,最遗憾的还是总会有些古桥再也寻不到它们的踪迹了。”
  2022年,齐鲁古桥研究中心落户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学校当时印制的《齐鲁古桥风韵》画册中,有一份齐鲁古桥名录,共383座古桥,是学校经过精心筛选后留下来的,但其中一些古桥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
  “这些年寻访古桥,总会有一些古桥因为年久失修损坏或因为各种原因被拆。”六天赶路1496公里后回到潍坊,王文亮也依旧心心念念那些没找到的古桥。“每每到这种时候,也越发感受到我们做这项工作的迫切性。”他说,在保护古桥的路上,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7月31日,在台风杜苏芮带来的大雨中,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公路与建筑系“千桥筑梦”古桥考察队结束了他们的古桥寻访活动,回到潍坊。
  拍摄古桥影像资料,为古桥做三维建模,建立数字档案,7月26日从学校出发以来,这支由两名老师、三名学生组成的暑期“三下乡”队伍在6天时间里走过了近1500公里的路。
  考察队在对大汶口古石桥进行航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