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霜降节气到了——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惯性让我又拿起了笔。实在说,一个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半个乡下人(或说半个城里人),有什么资格谈节气呢?怎么说都是闭门造车。远离自然、远离农事、蜗居高楼、点灯熬夜,哪一点是按自然节律来的?顶多借此表达一下对自然的向往和倾心。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那样,逃离眼前,去做一个自然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明月清风来相伴,有几人能如此果决?反正眼下我做不来。关注节气,算是表达一种天人合一、闲适安然的生活梦想吧。
“霜降”,顾名思义,降霜了。树叶经霜打过,水分越来越少,逐渐变色,不再牢固,风一吹,飘然而下。一片叶子,从春天长芽,到夏日葱茏,再到秋日零落、化作春泥,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由物及人,怎不让人伤感惆怅?故“悲秋”是这个季节的主调。这悲的不是秋,而是像草木一样的生命啊!刘禹锡偏偏反弹琵琶:“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无独有偶,“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般豪迈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阅尽人间诸般滋味后,“却道天凉好个秋”。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露水凝结成霜,天气变冷了,冬天正悄然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在早晨感觉最为明显,草地上不再露水莹莹,而是白霜茫茫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的正是霜降时节。我对《诗经》起初的印象,就由此诗而来,它一下子就把人带入秋色苍茫的辽阔意境中去了。清人牛运震评此诗:“只两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真乃《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窈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萧疏旷远,情趣绝佳。”如此诗评,同诗一样耐读。“秋水伊人”一词想来正源于此诗。
这时节最宜登高。济南三面环山,爬山登高最相宜。春山、秋山,山不动,景已殊。黄栌、火炬树、枫树,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树,各种黄、各种红,各种终极前的绚烂。秋风一吹,叶子沙沙作响,满目衰草离离,怎“萧瑟”二字了得?
“霜叶红于二月花。”同是红,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个色块的红是相同的,丹青妙手也难以穷尽,所以古人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是要多走进大自然,去接受它的赐予、启示。古往今来的艺术佳作,无论境界大小,无不源于对自然人生的参悟感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大;“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都是小,却都从自然中来。还是迈开脚步,走出家门吧。劈柴、喂马、周游世界,做一个自然的人、幸福的人。
秋已深,虽无缘农事、不事辛劳,却也开始享受丰收的果实——新小米、地瓜、芋头,各种水果……有母亲给的,也有买来的。无论如何,都要爱惜粮食,感恩生活。
雨、露、霜、雪虽然都是由水汽凝结而成,但露和霜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地面空气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凝结而成,和空中有云才下雨下雪不一样。“白月光,露结霜”,霜出现在晴天无风的夜晚或清晨。秋天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如同被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靠近地面的水汽凝结在溪边、桥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从霜降起,到来年“谷雨断霜”,正好半年。也就是说,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有霜期整半年。这里气候分明,适宜农耕,节气之说正源于此。这半年里最可人的是阳光。那天周末我在阳台上晒太阳,侍弄那几盆没啥名堂的花草,有足够的耐心。狗狗小石头也极有趣,向日葵一般,哪里有太阳,它就卧在哪里睡觉。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食用,仿佛祭天报本;“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草木,水分流失,生机不再,叶落归根;虫儿蛰伏在洞中不动不食。
“风刀霜剑严相逼”,自然的节律既无可抗拒,那就顺势而为、休养生息吧。家中暖气已试水,再过半月余,就要供暖了。秋收已毕,该藏的藏,自然万物都已准备就绪,就要猫冬了。
柿子熟了。经霜的柿子脱尽涩味,入口软甜。柿子缀满枝头,正是晚秋美景。柿与“事”谐音,在文人画家笔下,就有了“事事如意”的美好寄托。
木芙蓉花开在此时。有一年深秋,我在千佛山兴国禅寺东边路北侧曾见过木芙蓉花开,硕大艳丽的花朵着实令人惊艳。《本草纲目》云:“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若说菊花傲霜,那木芙蓉花直接就是斗霜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之肃杀,难掩秋之绚烂。
大自然无往而不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