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给“自由转专业”叫好
2024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段时间,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比如,自2024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放开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武汉大学也表示,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跨学院转专业也将不再受到限制。
  一直以来,“想转专业而不得”,是部分大学生的人生遗憾。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9%的受访者有过想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却没成功,30.4%的受访者想过但没尝试。
  大学生希望转专业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高考时对所选专业不够了解,接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有的是选修了其他院系的通识课后,找到了真正的志趣所在;还有的是综合考虑就业前景和人生规划后,希望换一条发展赛道。
  此前,一些高校较高的转专业门槛,让不少有心换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对学生学分、成绩和排名的高要求,对转入转出人数的严格限制,再加上笔试面试的考核——层层条件过滤之下,最终能顺利转专业者往往只占少数。为此,不乏有学生实在无法适应现有专业,又难以转专业,最终不得不退学重考的案例。
  出于平衡教育资源、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考虑,高校对转专业设置一定门槛,有合理的一面。不过,重新梳理相关门槛,让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当下已是趋势使然。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武超所说:每位学生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优化本科生转专业政策,既要“给拔尖的同学锦上添花”,也要“给不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同学雪中送炭”。
  举例而言,要求原专业成绩必须达到一定分数以上、专业排名必须位居前列等规定,难免会给想转专业的学生带来苦恼:很多人想换个专业,就是因为兴趣不高、在本专业表现欠佳,如果申请换专业还要先“卷”本专业成绩,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要考察申请者的学习态度及其与新选专业的契合度,更合理的方式是保留转入学院的考核流程,放宽转出学院的限制。
  同时,针对一些学生转专业后,学科内容跨度过大、难以融入新环境等问题,可以借鉴一些高校设置转专业“冷静期”、提供学业规划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后再做选择。
  有人担忧,放宽转专业限制后,会不会让热门专业更加“拥挤”,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有些考生会不会采取“曲线战略”,先考上目标高校录取分数较低的专业,入学后再转到心仪专业?
  对此,没必要太过担心。首先,放宽通道不等于不设门槛,现实操作中,各个学院仍然有必要根据自身承受力,确定合理的接收要求、名额和比例。此外,不少学校也发现,转专业现象并非单向从所谓冷门向热门专业流动。很多学生进校后,不再为家长、社会的期待而学,而是更希望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
  不乏有些同学从所谓的热门专业转到古典学、哲学等需要坐“冷板凳”的专业,因为有浓厚兴趣的加持,他们的学习动力直线提升,最直观的变化,便是从原来上课习惯“往后坐”,到转专业后每次都主动坐第一排。
  这也是不断优化大学转专业机制的初衷所在:确保人尽其才,让更多大学生利用好宝贵的四年,在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扎根。
  除了转专业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其他举措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例如,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在大一时不将专业划分得过细,等学生对相关领域深入了解后,再做理性选择。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双学位、辅修项目等方式,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让学生有“二次选择”的机会,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也能让学生的人生更加开阔。
     据中国青年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