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玫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日前在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多位国内知名文艺评论家到场观看了影片,并围绕影片的选角、改编角度、影像表达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刘宗智 济南报道
从小说到电影
研讨会一开始,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就围绕古典改编“忠于原著”这一点提出了疑问:“什么是忠于原著?百分之百意义上的忠于原著是根本不存在的。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从文学思维到视听思维的转换,也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载体不同,呈现角度和表现形式也因此不同。”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提到,《红楼梦》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影视作品的主要特点是视听语言,用视听的方式确实很难完整地表现出原著的文学优势,自然也不能用文学的要求来对影视提出要求。所以,将文学作品影视化,尤其是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古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在文学性的表达上势必会“打折”,这也是外界一直以来对《红楼梦》影视化存在争议的事实所在。但与此同时,影片用了大量的移动镜头和特效来呈现《红楼梦》中的诸多名场面,带领观众“入梦”,因此“这也是影像的优势,是无法用文字表现来完成的”。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提到,《红楼梦》第一次影像化是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黑白无声电影《黛玉葬花》,亦是由小说到戏曲再到电影的一次改编,跟2024年即将上映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正好隔了100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百年《红楼梦》影视改编的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代表之作。”著名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艺术委员会会长王海平也认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对《红楼梦》原著的一次成功改编,“通过爱情这个线索,折射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这是艺术的高明之处,我认为这次改编值得庆贺”。
需要新的面孔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认为,经典名著改编是否成功,取决于人物刻画的高度,人物的高度就是艺术的高度,所以在电影改编上也往往立足于人物,通过揭示人性和展示时代与人物的勾连来实现“经典再创作”的深刻性,而这也是经典改编的难点所在。
“在没有87版之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红楼梦》,87版出现后,人们每次提到《红楼梦》都只有一个标准。那一版电视剧把观众对《红楼梦》的想象定格了。加上观众一直以来对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和王熙凤这些经典角色都会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审美来做出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这也是众口难调的现实。所以经典文学名著影视化,一方面要贴合时代审美,一方面也不能过于迎合时代、迎合观众,否则就有违文艺本质。”高小立同时也对电影版选角表示了肯定:“我觉得包括贾宝玉在内的几位演员选得都特别好,胡玫这部影片是与时俱进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也认为,对《红楼梦》选角的认知不可能永远停留在87版上,“我们需要有新的面孔,这版电影中‘宝黛’的演员已经超出了我对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我对他们的喜欢和理解,这就是我所认可的新的面孔,非常好。”
很有趣很大胆
作为研讨会主持人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影片中一众年轻演员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神似原著,也让书中人物的青春生命得以鲜活呈现;而卢燕、张光北、丁嘉丽、杨童舒、罗海琼等一众资深演员也贡献了精湛的表演,“演员以最大限度完成了角色,故事的取舍也凸显出宝黛的生死爱情,影像语言更是重现了小说的内涵精髓”。
谈及影片的片名,《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电影片名之所以提到“金玉良缘”绝非否定木石前盟,而是向所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木石前盟不敌金玉良缘?“宝黛的爱情为何被摧毁?被谁摧毁?原著中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是,这样纯洁的人和爱情最终被这个无情的社会和人间给摧毁,木石前盟也成了悲剧。这是胡玫导演对于原著的忠实呈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胡玫这次翻拍成功做到了“三不”:不容易,不违和,不得了。“不是在照搬原著,而是跟原著对话,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又有创造,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故事撑起来,是非常了不起的。”说到电影中对“贾贪林财”的解读,张颐武认为“很有趣也很大胆”:“胡导演把这个戏剧化了,很大胆,而且真的是每一句都有来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表示,外界一直以来存在“《红楼梦》到底该不该改编”的争议,“我的答案是肯定该碰,而且这几十年来碰得还是太少了,距离上次《红楼梦》搬上大银幕有20多年了,投资方和创作者都需要有这样的勇气。”
强烈的青春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对于电影是“胡玫导演推出的青春版《红楼梦》”的说法表示赞同,“第一,它挖掘了《红楼梦》里边最具青春气质的重要元素,比如说对自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第二,它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感受;第三就是胡玫导演自带的‘飒’,这也是一种青春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一部具有很强现实性的电影,“胡玫导演做了很多功课,把《红楼梦》由‘厚’拍‘薄’,再让观众从‘薄’中感受厚度”。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徐芳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时代都要有全新的解读,而今天的年轻人更有必要看到像《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这样的电影。“在短视频、游戏、直播全面占据年轻人时间的今天,电影依然是他们会去接触和感受的艺术形式,也是重要的文本和学习方式。”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认为,其实今天对《红楼梦》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对全篇感兴趣,而是对某个人物、某个片段或者某种意象感兴趣。“文化传播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电影或许是‘一家之言’,但如果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完成对这个‘一家之言’的再次解读、阐释以及传播、再生产,就会完成一次全新的教育推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