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勇陪大伯散步。
那时,侄儿年幼,未尝父疼母爱,幸在叔伯视如己出,在父爱般的呵护下长大,直至成家立业。如今,叔伯无后、年事已高,未体儿孙绕膝之欢,幸在好侄儿不忘养育之恩,托起他们晚年新生活。
孝道为先,诚信为本。金乡是“鸡黍之交”的发源地,拥有诚信文化的厚土。济宁市金乡县卜集镇于辛庄村村民于小勇用责任与担当传承着孝老爱亲的美德,诠释着至真至善的诚信暖情。
文/片 李从伟 崔常松
通讯员 段新朋 济宁报道
即使是亲生儿子
也未必能这样做
立秋刚过,金乡县卜集镇于辛庄村的辣椒迎来丰收季,红彤彤的辣椒映红了村民的好日子。
迎着晨曦,于小勇把头天新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院子里。平头,黝黑的面庞,上身短袖下身牛仔短裤,混搭一双老北京布鞋,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47岁的于小勇在穿搭上并不讲究。
收拾妥当,顾不上吃早饭,于小勇骑上电动车就出了门。于小勇住村东,三位叔伯住村西,直线距离一里地,寒来暑往,总能看到于小勇于其间奔走的身影,只因为他心中对老人的牵挂。
大伯于芝君84岁,虽生活能自理,但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需每天服药;二伯于芝新74岁,除患有慢性病,还是肢体三级残疾;最小的五叔于芝钦66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前家里穷,三位叔伯都没有成家。如今他们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人照顾。
于小勇挑起了这个担子。为照顾叔伯,于小勇不敢出远门,就在家附近打些零工,为的就是一旦老人有个闪失,能第一时间赶来。早晨“转悠”一圈,看看老人是不是都起床了,有没有需要置办的生活用品,晚上也要来一趟,招呼老人安心睡下后才放心离开,“只要老人没啥事,心就安了”。
除了照看老人的安危,让老人吃好、喝好也是于小勇的“重要任务”。老人牙口不好,于小勇就让妻子多做些烂乎的饭菜,还不时变着花样做饭,一天三顿不重样。家里“改善伙食”,一次都没落下叔伯的。
“小勇心细得很,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个程度,老人家真是有福啊!”于辛庄村妇联主席王爱秋夸赞说,小勇性子特别好,如对待亲生父亲一般照顾叔伯,再苦再累也从无怨言。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家人们在一起最重要
“为三位叔伯付出再多都不算多,人得懂得感恩!”这是于小勇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2年5月,大伯于芝君突发脑梗。住院期间,于小勇忙前忙后,帮他洗脸、擦洗身子,清理床上秽物,更换干净衣服。出院后,于小勇每天都来照看,端饭倒水,床前床后地伺候,如今老人恢复得很好。五叔于芝钦前些年腿部骨折落下老毛病,阴天下雨就腿疼,于小勇就买来暖贴,为老人减轻疼痛。
“他们就跟我的亲生父亲一样!”于小勇说,自己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出生不久,母亲改嫁、撇下自己和大三岁的姐姐。此后,是叔伯们把姐弟俩拉扯大的,直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让于小勇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盖婚房的时候,大伯掏出了大半生积蓄;结婚摆喜宴,二伯也掏出积蓄置办酒席。“叔伯们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一点私心也没有。”
当地政府已把叔伯三人纳入分散供养五保户保障范围,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救助金,能满足生活开支。其间,卜集镇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上门劝说老人住进敬老院,但三人都婉言拒绝了。
“说真心话,叔伯们住到敬老院,可以减轻我的负担,但总感觉没有亲人的陪伴,他们心里会空落落的。”于小勇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宁可自己忙活点儿,也要一家人在一起。
如今,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于小勇的两个孩子也对三位爷爷照顾有加。每当放寒暑假回来,都会帮着打扫卫生,做做家务。“我爸爸对我三位爷爷可好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每天都有说有笑,苦点累点不算什么,看着爷爷们和爸爸、妈妈都开心,我们也高兴。”两姐弟自豪地说,长大后,他们也要做爸爸这样的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