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他告慰自己的方式,不仅有诗歌,还有各地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美食顾问、美食专栏作家林卫辉新书《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是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不论身处何种荒蛮之地,只要保持热爱和期待,即便吃得粗糙,也能乐在其中。
□林卫辉
密州:杞为粮,菊为糗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初三,三十九岁的苏轼来到了密州,即今天山东诸城。密州属京东东路管辖,京东东路安抚使兼青州知府,而苏轼当知府的密州,下面则管诸城、安丘、莒、高密四县。此时的苏轼,官职是“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
与江南水乡杭州不同,密州更穷更苦,连官府都穷得叮当响。苏轼也勒紧裤腰带,想办法筹措粮食,用于收养数千弃孩。与在杭州时吃香喝辣、饮宴多到令人头痛相反,苏轼来到密州,真可谓捉襟见肘,穷得很。穷到什么程度呢?他写过一首《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数句》:
我昔在东武,吏方谨新书。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余。岁月今几何,齿发日向疏。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梦饮本来空,真饱竟亦虚。尚有赤脚婢,能烹赪尾鱼。心知皆梦耳,慎勿歌归欤。
这是在知颍州时回忆密州的艰苦岁月:客人来了,但“斋厨索然”,啥都没有,他和通判刘庭式二人沿城寻觅废圃中野生的枸杞和菊花来招待客人。这可不是偶尔为之的行为艺术,当时苏轼常常这样做,为此他还写下了有名的《后杞菊赋》,并为这个赋写了序,大意是说:唐代陆龟蒙曾说过,他经常吃杞菊,一直到夏天五月,枝叶已经老硬,还是吃个不停,就此还写了《杞菊赋》来宽慰自己。起先我也怀疑他的说法,觉得一个读书人,事业上不顺心,生活贫困一些,简省一些,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说肚子饿到吃草木的程度,似乎也太夸张了。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贫困,衣食穿着还不如以前。这次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整日愁眉苦脸的。随后每天和通判刘庭式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来吃,相对摸着肚子大笑,这才相信陆龟蒙说的话是真的。于是写这篇《后杞菊赋》宽慰自己一下,并且做一些辩解。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我们姑且录之: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忻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大意是:“唉,先生。谁让你坐在堂上,还称太守?前有宾客请你吃饭,后有手下官员跟从。早上到衙门一直到中午,傍晚一直坐到酉时以后,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喝过一杯酒,就是拿草木骗骗自己嘴巴。对着饭桌,时时皱起眉头,拿起筷子,却难以下咽。以前西汉的阴就将军拿麦饭与葱叶来招待井丹,井丹把饭菜推到一边,看也不看。奇怪的是你好像对草木之食情有独钟,难道你们家乡没有这样的草木?”
自己听了之后,笑着说:“人活在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直也能弯拢。什么叫贫困?什么叫富有?什么叫美艳?什么叫丑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样长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却还是长得很瘦。何曾每天饭菜花费万钱,虞杲之吃的,翻来覆去还是韭菜。只是在梦里吃得比较丰盛或者贫苦,到头来还是一死。我以杞菊为食,春天吃苗,夏天吃叶子,秋天吃花和果实,冬天吃根,说不定我还能像子夏和《抱朴子》里说的喝菊花水的南阳郦县山中的人那样长寿呢!”
面对穷苦,心胸豁达的苏轼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面对困难。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
济南:酒肉淋漓浑舍喜
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发展地方势力,对地方官员的任期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为三年一任,到期就调动。从密州到河中府,虽然不是特别远,但万一下雪就要在途中过年,苏轼还是决定先到济南看看老弟苏辙,他们已经七年没见面了。
此时的政局,又陷入了动荡。王安石再次下野,苏辙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此时他在齐州掌书记的职务刚好到期,于是匆匆上京,上书宋神宗,力主废除青苗、保甲、免役、市易四法,并留在京过年等候转机,因此苏轼到济南扑了个空,幸好有好朋友李常——他此时是齐州知州。李常就是两年多前苏轼从杭州赴密州,途经湖州时的知州李公择。那时李常得子,大摆宴席,苏轼还作词开玩笑,说生儿子这事要是别人帮得上忙,那还了得!可见他们两人关系之深。
李常家境好,为人也很大方,苏轼在密州过惯了穷日子,想到很快就可以见到这位老朋友,很是兴奋,在快到济南的龙山镇,忍不住赋词一首《阳关曲·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写到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后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让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湖州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还没到济南,苏轼就觉得连马儿的脚步都变得轻快了,可见苏轼内心之兴奋,苏轼还提醒李常,当年在湖州霅溪边为苏轼举办的送别宴,歌女唱的《阳关》曲可好听了。老朋友之间不用客气,这么一提,既是对旧时老友隆重接待的回忆,说明这份热情苏轼牢记着,也提醒李常,这次的接待规格,你自己看着办。
这首词写“答李公择”,“答”必因有“问”,是的,苏轼还没入济南城内,李常已经派人带着诗在路上迎接苏轼了,一起在路上迎接的还有苏辙的三个儿子。除了以这首词答李常,苏轼在《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其一中说:“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苏轼说穿着破旧的棉衣,骑着瘦弱的马,面对辽阔的旷野,乌云压顶的天空,米粒大的雪花,自己就像从匈奴逃回来的苏武,来看藏有好多酒的李白。苏轼姓苏,所以自比是狼狈不堪的苏武,李常姓李,所以用李白与之对照。缺酒喝的苏轼,这个比喻够风趣的,他是跟李常讨酒喝啊!
从穷得叮当响的密州到了济南,苏轼可谓一头冲进了醉乡。一家人住在苏辙家,虽然苏辙不在,但并不影响日常的吃吃喝喝。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顺道到筠州看望老弟一家时,在《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中,他对三位侄子回忆起这段日子,说“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酒肉管够,以至“淋漓”,不仅他一个人吃好喝好了,而且全家上上下下都满足了,所以是“浑舍喜”。苏轼在诗词歌赋中很少说起家里人,实际上在吃喝方面,他对家里人是照顾得很周到的,比如在荆州吃野鸡时,他就只啃鸡脚,肉留给了家人。
家里人吃好喝好了,李常为好热闹的苏轼安排了众多的饭局。苏轼在《次韵舒教授寄李公择》中回忆起这段愉快的经历,说“去年逾月方出昼,为君剧饮几濡首”,闹了一个多月,喝得几乎头都泡到酒里了。据苏轼的《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说“还把去年留客意,折花临水更徘徊”,在《次韵李公择梅花》中说“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可知李常邀苏轼游济南名胜大明湖,临水设宴,举行折花城会,而且还有美人相陪。“插花云髻重”,看来在密州两年多没见过这种大场面,给美人云髻插花,美人云髻因此变得沉重。在《与几宣义》中,说“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李常这一次接待,让苏轼念念不忘。
(本文摘选自《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标题、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