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大学教师,用乐观穿越命运暴风雨
“我笑着笑着哭了,又哭着哭着笑了”
2024年08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静正坐在床沿,进行腿脚肌肉锻炼。
     8月12日,山东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原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在康复医疗中心六楼康复训练大厅,因颈椎脊髓损伤导致不完全性高位截瘫的李静,能自己扶着东西站起来了。去年转入该院的时候,李静是“平着”进来的,这对她来说是巨大的进步。

  文/片 张亢 李国栋 
泰安报道         

厄运突然降临
  12日下午,李静穿着秋黄色的五指袜,正坐在床沿用脚来回揉搓泡沫轴。这个训练可以锻炼她的腿脚肌肉,她的脚比以前灵活多了。
  家住济南的李静,是泰安某知名大学的英语老师,工作稳定,家庭和睦,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可世事无常,2022年,她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颈椎没有得到及时护理,在一次长时间工作后,猛一扭头,突然就不能动了。当时,她感觉全身都瘫了。
  厄运降临时,从来不打招呼。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静从原本引以为傲的幸福生活,跌入枯木死灰般的境地。她被诊断为颈椎脊髓损伤导致的高位截瘫。
  她向记者诉说,发病当天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主治医生告诉她:你是高级知识分子,不用我多说,首先要接受现实,才能往前走。
  她说:因为“高级知识分子”这个头衔,我想这一刻,应该是我一生中最差的时刻。“从没想到自己能患上高位截瘫”。
  经过紧张手术后,她老公再三追问医生,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案:高位截瘫。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面对挚爱伴侣或许会终生瘫痪在床的命运,丈夫也曾躲在没人的角落放声大哭。哭过后,擦干泪,他告诉李静:“媳妇,谁的话咱也不听,咱要有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康复,我们一定会好的!”
亲朋好友鼓励陪伴
  患病初期,李静的意志像是膨胀的气球达到了临界点,在一次次被医生告知“高位截瘫”中轰然坍塌。
  李静的微信个性签名写着:厄运向你袭来的时候你没躲,有一天好运就会撞个满怀。
  不幸中的万幸,她的脊髓损伤是不完全性的,脊髓坍塌在骨头里,并没有完全堵死,神经还有出路。如果进行合适的康复治疗,还是有一定概率恢复正常生活的,这给了她一家人曙光。
  李静说,为了让她配合治疗,重拾信心,家人、好朋友轮番上阵,劝她,鼓励她,逗她开心,帮她转移注意力。“老公和大姑姐天天记录我的日常变化。我则在一次次的笑着笑着哭了,和哭着哭着笑了之间转换着……”
  手术后,她在山东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她依旧站不起来。2023年下半年,她转入山东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开始系统性康复训练。
  “半个多月前她雇我陪护,我在这里抱着她,她的脚根本站不住,一点劲儿不吃(没有)。”8月13日,李静的护工沙女士说,眼看着经过半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她能自己借力站到地上,然后自己能坐到轮椅上,“看着她一天比一天好,我也很高兴。”
微笑接纳,坚毅前行
  经过多家医院的治疗,李静了解了很多病例,认识了很多病友,获得了很多正向引导。“当然,我自己也是坚强的,我选择了正向面对,赶走负能量。”
  在康复训练大厅记者看到,患者卢大娘正在使用上下肢主动训练仪进行康复训练。屏幕里显示,卢大娘正在挑战10公里骑行,躲避了4个大石块,已经通到第18关(困难模式)了。李静说,一开始来这里的时候,她是躺着进来的。看到其他病友虽然很艰难,但也能独立行动了,她也想坐在那里,手脚并用,勇毅闯关。
  在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期间,李静得到了系统训练。“经过康复训练后,她能拿着筷子从夹花生,到夹黄豆了。”康复医疗中心护士说,李静告诉她,下一步她要学着用筷子夹大米。
  听完李静的讲述,记者分享给她一首诗歌,让40多岁的她一读便潸然泪下:
  我爱,我想,但不嫉妒。
  我哭,我笑,但不抱怨。
  我羞,我愧,但不自弃。
  我怒,我恨,但不悲叹。
  我是鹰——云中有志!
  我是马——背上有鞍!
  我是骨——骨中有钙!
  我是汗——汗中有盐!
  这是杨牧先生写于1980年的《我是青年》,让2024年的李静找到了共鸣。
  她说,随着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逐步恢复,对康复环境的熟悉,在各位康复老师、医生护士小姐姐们的关心支持下,“我感觉现在的心境是:微笑地接纳,乐观地面对,坚毅地前行……”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采用化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