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仪红枣
202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曙明

  在干果里面,我最喜欢吃的是红枣,可以这样说,在我们家的茶几上,一年到头始终少不了的就是一盘红枣。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红枣裨益的谚语,“一日食三枣,郎中不用找”“要想皮肤好,熬粥加红枣”“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一日吃三枣,红颜直到老”,还有什么“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枣”等。这些谚语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理,但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颇喜红枣,北宋的王安石在《赋枣》诗中,将红枣比作“红玉”,并由此赞美了枣儿的甘甜:“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所作的《杏园中枣树》诗中,对枣儿先贬后赞,虚贬实赞:“人言白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中华民族很多传统习俗都少不了红枣。“枣”乃“早”的谐音,而红色又是喜庆之色,所以在很多地区,红枣便成为婚事中的“道具”。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红枣是必带礼物,以此寓意幸福吉祥;女方到男方家相亲时,男方都要端出事先准备好的红枣来招待未来的亲家,寓意“早日成亲,早生贵子”。而在婚礼当日,人们还要在新人的新床上,撒上些红枣、花生等,以此寄托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相较于别的果树而言,枣花开的时间较晚,大约是在初夏时节。它虽然不像桃花、梨花、杏花开得那么鲜艳、放肆,但它的花期长达30多天。每年桃红李白之后,枣树似乎才从冬眠的沉睡中渐渐醒来,长出花骨朵儿,再慢慢地绽开花瓣。枣花的叶瓣细密、娇小、俏丽,但枣花的香气是张扬的,甜丝丝的,沁人心脾,于是便吸引了成群的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落在绽放的花瓣上,吸吮着枣花的花蜜,享受着枣花的美味。
  我至今对枣花蜜情有独钟,这源于四十多年前下乡插队时的一段往事。那是1976年五六月间,由于我所在的东阿县蔡楼大队有很多枣树,因而便吸引了一位养蜂人前来放蜂。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那人来自浙江金华,姓华,长相不太像长年务农的农民,倒像是个知识分子。当时我在大队里负责管理果园,他放蜂的地点就在我们大队的果园内,因而我与他得以相识。或许是因为他谈吐雅致,我与他颇能拉得来。他曾给我说过,因为枣树花量大,花期长,花蜜含量高,因而最招蜜蜂喜爱,所以枣花蜜营养价值也颇高。他离开我们大队的时候,为了感谢我的帮助,还特意送给我两大瓶蜂蜜。那蜂蜜自是新鲜、纯正,当年家里生活清贫,蜂蜜这等奢侈品,我哪舍得自己食用,全部带回家里交给了母亲。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有一首插曲,名为《大红枣儿甜又香》,当年我学吹短笛的时候,最早学会吹奏的就是这首乐曲。不知道是因为喜爱这首乐曲让我心仪红枣,还是因为心仪红枣而喜欢那首乐曲?如今,虽然时隔已有半个世纪,但拿起短笛,我仍然能完整地把这首乐曲吹奏下来。
  我喜欢吃红枣。既喜欢吃新疆大枣,也喜欢吃乐陵小枣;既喜欢吃干枣,也喜欢吃鲜枣;既喜欢洗净即食,也喜欢熬粥或是泡水;既喜欢吃熏枣,更喜欢吃冬枣。我喜欢吃红枣,自然也喜欢买红枣。这些年来,只要是出差到新疆、陕西、甘肃,我都会捎些红枣回来。近几年流行一种大红枣夹核桃仁的干果,我特喜欢吃,因而它也成为我们家不间断的干果食品。
  我曾经很喜欢吃山楂、冰糕等等,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离我渐行渐远,唯有红枣,始终与我亲密无间。或许这也是我年近七十,身体还算健康的原因所在吧!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