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据说能长到很大,一些古人描述说“大者如床,小者如斗”。不过,海蜇看着很大,其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简单说就是“春生冬死”,一旦死亡之后,海蜇很快便会溶解在海水中。
海蜇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受精卵、囊胚、原肠胚、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体、蝶状体、成蜇等阶段,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在四五十天内完成的。
海蜇近年来为什么会大规模繁殖?浙江海洋大学专家徐开达认为,这可能跟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由于全球变暖,跟去年比起来,今年海洋温度更高,海蜇刚好在春夏之交生长发育,今年的温度适合它们的生长发育。”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讲师田阔也认为,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水富养化等原因,都会导致海蜇暴发。“就东海区域来讲,水温和盐度是推动海蜇暴发的主要因素,加上前段时间几场台风的搅动,使浮游生物量增加,饵料丰富,会诱导海蜇在这个区域内集中暴发。每年的增殖放流,也可能导致海蜇在某一年份数量激增。”
海蜇等水母类生物大量繁殖会带来哪些影响?除了“祸害”发电站,水母暴发,对海洋渔业、旅游业和人身安全等也会造成威胁。在渔业捕捞作业中,如遇暴发的水母,就会堵塞渔网、损坏渔具,严重时可导致渔船侧翻。大型水母还会捕食小型稚鱼和鱼卵,与鱼虾类竞争食物,导致渔业严重减产。
日本沿海地区自2002年以来,出现了多次越前水母暴发的现象。越前水母体型庞大,成年时能长到200公斤,是海洋中的巨无霸。据统计,由于越前水母的暴发,2015年在日本三泽渔港,比目鱼等捕获量比同期减少了60%。
专家认为,今年我国东南沿海水母暴发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长期进行监测,“可以监测2到3年,看看对生态有什么影响,比如是否出现其他鱼种减少,生态链不平衡,目前来说,没有发现太大问题。”
专家建议,火力发电或核电企业,可提前委托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监测预警工作,对水母暴发情况进行预判,未雨绸缪、做好防护很有必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