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马兴祖《香山九老图卷》局部
退休,在古代称为致仕,意思是将官职还给君主,不再从事公务。致仕制度历史悠久,《公羊传·宣公元年》中,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在服丧期间不得不参与军务,取得胜利后,他立即“退而致仕”,交还了军职。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官员退休制度已相对成熟。古代的退休制度虽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规范,但在自愿、弹性等原则方面,却是前后呼应的。让我们从退休年龄、退休条件、退休待遇等方面,来看看古人退休那些事儿。
□纪习尚
古代官员
多少岁能退休
从周代开始,历代习惯上将70岁作为退休年龄。初期的退休制度更多的是关注高级官员,反映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大夫,是仅次于卿,而在士之上的较高级官员,他们在年满七十后可申请退出现职。
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普通官员也被逐渐纳入。西晋时,官员庾峻上疏建议:“今自非元功国老、三司上才,可听七十致仕。”意思是除了开国功臣和核心部门的杰出人才之外,都允许在七十岁退休。南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又有官员上表奏请:“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希望进一步将退休制度扩大到所有官员,而且只要年满七十,一律强制退休。这个一刀切的建议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未被完全采纳。
唐代,执掌具体政务的职事官,不论品级高低,一般也在七十岁退休。《通典·致仕官》载:“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职事官与散官相对,一个是实职,一个是虚职,需要处理政府日常事务,责任和权利都很大,于公于私都应该按年龄退休。
宋代“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元代“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应致仕”,明代“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官员70岁退休,已经成了共识。
不过,古代强调以礼治国,退休制度并非强制,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弹性和自愿的精神。
弹性退休
还可以被返聘
先说弹性。在退休年龄、退休条件上,有指导性标准而无硬性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定。
年龄方面,即便超过70岁,“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年近80才退休的大有人在。武则天时的大臣韦思谦,垂拱三年(687年)获准退休,此时他已76岁了;唐中宗时,唐休璟退休时,也已经79岁了。反之,不到70岁,提前退休的也很多,唐《会典》载:“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意思是,身体不好的官员,即便工龄短,照样可以退休。武则天时宰相薛元超,弘道元年(683年)退休,年方六十。
退休原因五花八门。除了年老外,最常见的是疾病,唐初宰相李靖,因为“足疾”申请退休;唐德宗时任中书侍郎的卢迈,796年在政事堂处理公务时,突然中风,被人用肩舆抬回家,当时虽然才57岁,但他“坚乞骸骨”,请求退休。还有因为政见原因请求退休的,如李纲因“气”退休,他数度劝谏太子李建成,不被听纳,一气之下上表申请退休,结果被高祖李渊骂了回来,数落他不肯担当,退休自然未成。唐代开元年间的宰相萧嵩,是因“愧”退休,自己推荐的官员不肯与己合作,甚至在皇帝面前与他互争高下,萧嵩感到惭愧,于是申请退休让位。以上似乎都是因私请退,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则是因“公”退休,他提倡省减冗余的官员,以节省行政开支:“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除了建议裁撤郡县吏员两千余人外,他还以身作则,数次上表请求退休。
弹性还体现在退休之后的返聘上。对于有才能的官员,退休之后,一旦国家需要,会被重新征用,有人可能经历多次退休。东汉时的刘恺,永宁元年(120年),在司徒任上,称病上书致仕。后来,太尉一职出现空缺,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充任,于是被返聘。刘恺又干了三年,才获准二次退休。唐代苗晋卿,以太子太傅退休,一年后又被任命为侍中。
自愿申请
审批流程分三步
再说自愿,到龄退休,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倡议,而不是法律上的约束。反映在具体的政策条文上,就是“听致仕”,而不是“令致仕”。
从国家的角度,体现的是人文关怀。不是主动解除年老官员的职务,而是等待本人提出申请,意在展示国家对他过去所作贡献的感念、对他才能的珍惜。正如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所说:“君不使自去者,尊贤者也。”
从个人的角度,体现的是高风亮节。年纪大了,主动将岗位让给年富力强的后来者,体现了一种无私的精神。如唐代官员自称:“不修其德,老当见遗,无益于时,禄不虚诏。”白居易在诗中也曾说:“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实际操作中,官员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家庭等情况,自主作出是否退休的决定。一旦决定退休,就要根据自己品级的高低,向不同机构提交申请。比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高级官员直接向皇帝申请,六品以下的普通官员向主管部门申请。
收到申请后,朝廷综合考虑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该申请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二是所承担工作是否有合适的接替人选。只有当申请者确实年老多病,并且工作有人可以接手时,才会批准他的退休申请。
唐代流传下来的公文,为我们再现了当年退休的完整审批流程:申请、答复、感谢。
申请阶段,高级官员向皇帝提交一份“表”,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申请退休的原因等。807年,年届古稀的兵部尚书高郢申请退休,在《请致仕表》中,他向皇帝陈述了三个理由:一是自己的年龄大了,已经符合自古以来的退休条件,“七十致仕,礼式其期。臣犬马之年,去春已满”;二是体力明显不济,“衰疾兼甚,实惧夜行之罪”,已经不能胜任分派的工作;三是要及时让贤,平息物议,“贤路久妨,时制已过”“止物议之贪荣,洽宸慈于休老”。
朝廷经研究后给出批复,以“制”的形式,通知申请结果。如唐代政治家杜佑,多次申请终获批准。白居易当时在中枢负责文书工作,他执笔草拟了《杜佑致仕制》,先夸赞了杜佑的成就和功劳。接着又客气了一番,表示杜佑屡次请求,朝廷是不得已才允许他退休的:“抗疏披诚,至于数四,敦谕颇切,陈乞弥坚,期于必遂,理不可夺。”最后的批复意见是:“可太子太师致仕,如天气晴和,亦任朝谒。”
最后是官员的答谢。曾经三度拜相的李峤,于景龙四年(710年)65岁时,被允许退休。他随即上了一份《谢许致仕表》。和其他谢表一样,内容主要也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感谢:“伏奉恩敕,听臣致仕,祇服慈造,不胜铭戴。”接着是退休后的展望,退出朝堂后,要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方循初服,退守故园。忘机求汉水之翁,击壤就尧衢之老,歌太平而永日,饮圣泽而穷年。”
经过上述过程光荣退休的,称为以礼致仕。
能否退休
要看国家需要
当然,这种弹性与自愿,也不是单方面的。官员能否顺利退休,还要看国家的需要,很多时候,朝廷会根据实际情况,推迟或者驳回官员的退休申请。
一是延迟退休。如果一时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官员只能延迟退休。特别是丞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总揽百揆,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一般要多干几年。历史上第一个将丞相退休制度化的,是汉宣帝时的韦贤(前143年~前62年)。韦贤在本始三年(前71年)担任丞相,地节三年(前67年)时76岁,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6年。他以年老体病为由,请求退休,终获批准。《汉书》赞许这一创举:“丞相致仕自贤始。”
延迟退休的官员年龄一般都比较大,为了照顾他们的身体,还有很多优待措施。《礼记·曲礼》一方面明确,大夫70岁可退休,另一方面又说:“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也就是说,如果退休申请未获批准,不得不延迟退休时,可以享受三方面的额外待遇。一是生活待遇,君主赏赐几杖,出入有仆从搀扶照顾;二是出行待遇,到远地出差时,可以乘坐“安车”,与普通车辆只能站着不同,安车有座位,可以坐乘,舒适多了;三是政治待遇,可以自称老夫,别国使者来访,本国国君也要咨询他的意见。
二是驳回申请。官员提出申请后,皇帝“不听”“不许”的例子很多。比如唐代虞世南,是唐太宗倚重的开国功臣,他因年老,屡次申请退休,但唐太宗始终“不听”;刘仁轨也“数乞骸骨”,皇帝仅给他免除了一个左仆射的职务,其他工作还要继续做;710年,70岁的杨元琰“数上书乞骸骨”,但唐睿宗“不听”,之后又让他当了刑部尚书、太子宾客,几年后才允许退休。
退休之后
享受哪些待遇
退休后能拿多少工资,历代标准不一,但一般只能按现俸的一定比例发放,不能领到全薪。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对于官员退休工资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俸禄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退休后可以拿到在职工资的三分之一。除了俸禄之外,还有两类物质待遇:一是一次性发放的钱款、车辆,甚至住宅等奖励,汉代,左将军史丹退休,获赐安车驷马;丞相韦贤退休,获赐黄金百金、住宅一座;御史大夫杜延年退休,获赐黄金百斤、牛酒、安车驷马。二是重要节日时,发放酒、肉、衣物等慰问品,如唐玄宗时,徐州处士王希夷致仕,玄宗要求:“每岁春秋,州县致束帛酒肉。”
唐、宋时,退休待遇有所提高,一般可享受半俸。白居易退休后,在《刑部尚书致仕》诗中就提到:“全家遁世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馀。”北宋梁颢在《赠淳于公归养》中说:“推恩半俸供甘旨,守道全家试满盈。”个别劳苦功高、受到皇帝特别宠爱的,也有全俸的优待,如唐代杨於陵致仕,朝廷给予全俸,但是他拒绝了:“半给之俸,近古所行,伏自思惟,已为过幸。”
政治方面,一是部分官员退休时,可以擢升爵位品级,比如唐代姚璹,退休时晋升为伯爵;刘祥道,在司礼太常伯任上退休,被“优制加金紫光禄大夫”。二是可量力参与一些象征性的政务活动,如唐初将领刘弘基退休后,可一月上朝两次,并享受在职待遇:“朝朔望,禄赐同于职事。”三是仍可保留一些章服待遇,唐代规定:“致仕官合佩鱼者,听其终身。”鱼袋,是唐宋官员佩戴在衣服上,用以证明身份之物,不同品级的鱼袋以金银等不同材质装饰。退休后仍可佩戴,是国家对退休官员的尊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