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乡村儒学讲师冯志江
十年儒学路,幸福夕阳红
2024年10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丁安顺 济宁报道

  “退休之后,就想着发挥一下自己的余热。”从泗水县公安局退休之后,冯志江一直在家闲着。直到2015年,看到泗水县招募乡村儒学讲师的通知后,他便报名参加。从那以后,他一直奔波在乡村儒学的道路上,直到今年,才慢慢退出课堂,回家照看孙女。“未来,有时间还要回到课堂,为乡亲们讲授优秀传统文化、儒学孝道。”
  冯志江在给孩子们授课。
  打破质疑
成为儒学讲师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感兴趣。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到三孔、孔子出生地进行参观游览。”今年77岁的冯志江谈起儒家文化,便打开了话匣子。1965年,冯志江应召入伍,1980年退伍后,一直从事公安工作。工作之余,他经常学习儒家文化。退休之后更是把时间用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看到县里招募乡村儒学讲师,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培训班开班当天,68岁的冯志江踏进教室那一刻,就有人就对他产生了质疑。“年纪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来参加啊?”面对这种质疑,冯志江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答。“那时候,其他人都是兼职参加培训,而我已经退休了,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研究儒学。”冯志江说。同年,泗水县圣源书院组织乡村儒学志愿者培训班,他在数百名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当时,专家对我写的《如何做好乡村儒学讲师》一文大加赞许,并破例让我参加。”冯志江说。
  成为乡村儒学志愿者之后,冯志江面临着不少挑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做课件。68岁的他,从拼音开始学起。“之前学的拼音与现在的不一样了,便跟着11岁的外甥女从头学习拼音。”冯志江说,慢慢地,又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打字,再后来开始跟儿子学习制作PPT。“之前做PPT需要近一个星期,现在3天就可以了。”冯志江说。
吹拉弹唱
传播儒家文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丝丝古琴,琴音袅袅荡,荡入人人肺腑;悠悠轻诵,诵曰孝之道,道尽圣人之训。聊到兴起,冯志江弹唱起了自己编曲的《弟子规》。
  要想在课堂上留住村民,讲课方式要丰富多彩。“在上课之前,与村民嘘寒问暖话家常,在课上用百姓语言进行授课,不咬文嚼字。”冯志江说。在他的课堂上,经常把古筝、萨克斯、葫芦丝、电子琴等乐器带到课堂上,用歌声授课,用音乐浇灌心田。不仅如此,冯志江还为北东野村、石佛村编写村歌,并教给村民进行传唱,深受村民喜爱。
  冯志江是第一批乡村儒学讲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跟随乡村儒学讲堂走过了近十年风雨。“今年,由于家里孙女需要照看,不得不暂时离开了讲堂。照看之余,我还会继续学习儒学孝道,丰富自己的课件。”冯志江说,等孙女明年上学之后,他还会回到讲堂,回到村民中去,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儒学孝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