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向阳
3月26日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被八国联军掠走的《乾隆大阅图·行阵》以2205万欧元(约合2亿4200万港币)的高价被中国买家赵心拍走,刷新了全球明清书画的成交新纪录。“大阅图”有何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报请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先生进行详解。
背景>>乾隆首次大阅兵
金运昌先生介绍,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前几任皇帝都重视军队武备。清代的大阅制度始于太宗皇太极时,顺治时明确规定为三年一次。大阅时,皇帝全副武装,检阅八旗军中的火器营、鸟枪营、前锋营、待卫营等诸多兵种。各兵种分别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技艺。
乾隆前期,三年一度的阅兵大典和一年一度的围猎都在南苑进行,满、蒙、汉八旗参加人数达数万人。直到乾隆后期修建了西苑,南苑才逐渐废弃。1739年,乾隆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部队,以壮军威。“大阅之日,八旗营伍既成列,届时,兵部堂官奏请上御帐殿。武备院先期设黄幄帐殿于凉鹰台。上自行宫具吉服,御万吉骦……”
7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文治武功自许的乾隆降旨,令金昆、梁诗正、郎世宁等当朝十位宫廷大画师将自己首次阅兵盛况图绘下来,以为千秋万代、永久珍藏。
内容>>记录2万多人阅兵场面
据了解,“大阅图”共绘有四卷,分别为第一卷“幸营”、第二卷“列阵”、第三卷“阅阵”、第四卷“行阵”,以乾隆阅兵的路线作转换。第一卷下落不明,第二卷“列阵”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从资料中可以看出,第三卷的“阅阵”,宽68厘米、长1550厘米。图中所绘人物不下一万六,第四卷“行阵”是一卷长24米、宽69厘米的巨幅绢本设色手卷,图中所绘人物多达9000个。
“‘大阅图’真实再现了这次动员人数达两万多人的阅兵大典。这是对清朝宫廷历史事件的纪实性绘画。”金运昌说。其中的人物虽不及半截指长,却面貌分明、神情宛然;其衣饰仪仗、车马枪炮、旗鼓等描绘也备极精细,一丝不苟。卷后还有大臣楷书记录画中所绘。图卷并以御制缂丝包首,标签及龙纹图案亦一丝不苟、一织而成,功夫细密,足见乾隆极为重视。
价值>>是一部形象的信史
“从这几卷‘大阅图’来看,特别有历史研究价值,比如部队编制、旗号、装备、服饰。包括画上列阵军队的位置,如骁骑、护军、前锋、火器诸队列于何处,每队多少人,由何人负责;列阵之时,各位大臣、将校、侍卫等如何进退;乾隆阅阵时的程序;装备的金、鼓、长枪、鸟枪、子母炮、神威炮等等,都非常详细地被记录下来。其中乾隆所穿大阅甲,跟目前故宫所藏的乾隆大阅甲一模一样,其他人物也是如实描绘,细节上不失真。据说金昆在画“大阅图”时把八旗队列的顺序给弄错了,还试图掩盖,最终皇帝罢了他的官,并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可以说这是一幕清代军事史的缩影,是一部形象的信史。这样精细的作品描绘了成千上万的人,而又井然有序,一丝不乱,创作上有很大难度,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它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可靠、不可替代的历史形象资料。”金运昌说。
金运昌认为,清朝宫廷绘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宫廷画家描绘同时代人物和事件的纪实性绘画作品,“大阅图”卷就属于此类绘画中的精品。可以说,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生动、如实再现当时盛况的绘画作品,无疑是真实记录历史事件的最佳手段。
另据了解,在2001年10月和2004年4月,“大阅图”第三卷“阅阵”在苏富比拍卖行分别以1599.5万港币和2638.375万港币成交。2008年,“阅阵”以6786万港币拍卖成交,都是当时的天价。
风格>>中西合璧的艺术肖像
故宫的“大阅图”除了“列阵”还有一张乾隆皇帝29岁时的戎装像,画中的乾隆身穿戎装,着铠甲、戴头盔、佩腰刀、挂弓袋箭囊,极是威风,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形神毕肖的“御容”肖像画,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新体肖像画。
“人物具有很强的肖像特征,而且描画人物和坐骑造型准确,比例允当,所用几乎多是短线,而非绵长的线条,讲究质感的表达。”金运昌说。
作品十分写实,人物相貌凹凸分明,富有立体感,盔甲亦描绘细腻,金属质感逼真。全图画法细腻,色泽华丽,基本上以色塑形,不显线条痕迹,具有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这类纪实性质的绘画作品,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画幅。
据介绍,这幅画显示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所以,虽然是集体创作,但乾隆的肖像肯定是由郎世宁画的。
钦定>>乾隆肖像多由郎世宁画
据金运昌介绍,郎世宁是最有名的清朝宫廷画家。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乾隆皇帝跟大部分后妃的肖像,还有一些举行重要宫廷活动时的场景画像,大都出自他的手笔。尤其是画皇帝开脸的画像,一定要由郎世宁来。“为什么?因为皇帝觉得他画的像,郎世宁画的肖像具有欧洲写实的风格、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立体感强,能传神地刻画出乾隆的精神风貌:既有雍容的帝王气质,又有简淡潇洒的文人风流。即使他笔下的一些重要大臣的画像,也是根据本人写实而成,这与传统水墨画在表现上有很大不同。”金运昌说。
往事>>段祺瑞曾保护“大阅图”
此外,故宫收藏的那幅“大阅图”还跟段祺瑞有关。著名收藏家朱家溍先生曾回忆,故宫内的这幅画像,从乾隆四年起,本来一直张贴在南苑新衙门行宫后殿屏上。辛亥革命后,段祺瑞任陆军总长的时期,南苑驻扎着一部分军队,叫作“模范团”。段祺瑞有时到南苑检阅部队,曾经到新衙门行宫,看到后殿屏上的这幅画像。当时行宫已年久失修,他认为画像有被屋漏雨水污毁的危险,就派裱工揭下,带回城里,交给当时根据民国政府优待清皇室条件仍然住在宫中的清废帝溥仪的“内务府”大臣耆龄。清代帝后的画像都供奉在景山寿皇殿,这一幅画像因为是后收进来的,就将其保存在了乾清宫内。
离散>>“行阵”被掠夺至海外
这卷原本收藏于清宫大内的巨作,是如何流散到了欧洲的?据悉,此次被拍卖的“行阵”在乾隆时期悬挂在紫禁城重华宫内,在1900年被闯入的八国联军掠走。此外,在寿皇殿内还有一些清宫旧藏的帝后肖像画,在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期间,也被当时驻扎于此的法国官兵掠去,当成“战利品”携往欧洲。这也是为什么相当多的此类图画,都是从法国首次出现而流向拍卖市场的原因。
声音>>拍卖将给“赃物”披上合法的外衣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这是被掠夺的文物,你参与拍卖等于购买赃物,价格被炒得越高,越说明其中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文物对我们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保护好中国现在的文物。
“中国人怎么可以参与被掠夺的文物呢?真正做的应当是索回,更不应当这么炒作,就像前年有些人炒作什么圆明园兽首一样,其实就是一些集团出于自己的目的与利益在做局而已。”
此前针对法国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流散文物一事,北京圆明园管理处曾发表声明强调,北京圆明园所有流散文物理应归还中国。声明并表示,不赞同以“回购”方式买回被别人“掠走”的北京圆明园流散文物,因为这将给“赃物”披上合法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