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殉难一百二十周年记
2020年1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懿荣纪念馆藏甲骨
     □许志杰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前言部分,专门为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建了一个“家”,先生的铜塑雕像坐在条形长桌旁,两侧挂着他的一副对联:岳海十行豁山半幅,麻沙千本太华双碑。条桌上放着两包中药,一包已经打开,另一包原封不动。限于个人学浅才疏,无法完全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只能一知半解。上联的岳海当喻九岳与四海,在此泛指皇恩浩荡,十行则为皇上的圣旨诏书之类,豁山为皇宫窗户纸。下联麻沙说的是宋代福建建阳麻沙镇书坊所刻书之版本,当时名闻天下,太华为西岳华山的别称。各位不妨把这些关键词语连接起来,以自己对王懿荣先生的了解和思想去体味这副对联的全部内容,笔者不再赘言。我要说的是条形桌上那两包中草药,为什么一包是打开的,而另一包完好如初。不得不说设计者用心良苦,以两包看似平常的中草药,准确地诠释了王懿荣先生对中国文化尤其发现甲骨文的伟大贡献。
  距今一百二十一年的1899年,是一个昏暗不堪的年代,立国250多年的清朝,带着遍体鳞伤的外患内忧,挣扎着进入风烛残年的生命晚期,来日无多。是年,只有55岁的王懿荣似乎也被风雨飘摇的帝国命运所牵连,身体一直处在病病恹恹的疾苦之中,不得安宁。他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十几年后擢升伺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做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尊称“太学师”。王懿荣敬仰自己的老乡戚继光,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在济南为戚继光重印了著作集《止止堂集》,并亲自作序,称“童年时既爱而读之”。甲午战争爆发后,王懿荣投笔从戎,在征得光绪皇帝的恩准后,迅即赶到济南与山东巡抚商讨海上防务,又在自己的家乡福山、蓬莱一带组建抗日团练,并初具规模。正当王懿荣准备率团练赴疆抗敌时,传来清政府签下《马关条约》的消息,王懿荣壮志未酬,悲愤交加,写下七绝《偶感》:“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午夜犹闻匣剑鸣”。他变卖家产,缴还朝廷赏银,遣散抗日将士,回到京城,终日郁郁寡欢,食寝不思,体弱多病,与药为伴。
  初夏的一天,家人又为他抓回两服中草药,王懿荣打开包装查看药品,手指轻捻,忽然发现一片很小的龙骨上面似乎刻着一个从未见过的字符,看结构很像一种字体,其他几片龙骨上也刻着相似的文字。王懿荣自小聪颖,幼承家学,6岁进入本村私塾,15岁随父进京,遍读史书,青年时代“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潜心钻研金石之学,与同时代的大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潘祖荫、吴大瀓交往甚多,共切共磋,颇有心得。著作《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得以立足金史学界而成翘楚。凭着对古物的敏感与知识的积淀,王懿荣认定这是古物,刻在龙骨之上不甚清晰的文字很有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商代文字。
  龙骨来自何方,药店里还有没有这样的龙骨了,多日一直情绪低落,受疾病折磨的王懿荣一下子被几片龙骨所激发,疾病痊愈,情绪高涨,他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来到位于菜市口的北京达仁堂药店询问。得知龙骨来自河南某地,药贩子们为了垄断得利,故意隐瞒了真实的出土位置。正巧来自山东潍县的古器物商人范寿轩(亦称范维清),拿着几片龙骨到王懿荣家中请他鉴定。这几片龙骨比药店的更加完整,字迹更加清楚易辨识,王懿荣更坚定了自己初见龙骨时的鉴定是准确的。原来在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小商屯村(今安阳市小屯村)附近,农民在耕作时发现零星的卜骨、龟甲之类出土的玩意儿,当地村民不识得上面的文字,因而将其误做肥料撒到田里,或当柴火烧掉。传说小尚屯村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夫得了疥疮无钱抓药,就把在田里捡到的龙骨砸碎研磨成面,涂在疥疮上,竟奇迹般痊愈。消息传到一些药贩子那里,他们从农民手里收购带到北京、天津卖给药店。听罢范寿轩的介绍,王懿荣判断在小商屯村还有大量龙骨在农民的手里,或埋在地下,他当即与范寿轩订立收购合同,只要有文字的龙骨有多少收多少。拿着王懿荣给的订金,范寿轩飞也似赶到小商屯村,把村民们手上现有的龙骨全部收购,带到北京悉数卖给了王懿荣,共三次总数在一千多片。王懿荣如获至宝,一边让范寿轩继续到安阳小尚屯村搜寻收购龙骨,一边着手对龙骨上的文字进行研究。他首先确认所谓龙骨其实是龟甲骨,也有少量其他动物骨头掺杂其中,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就是商代占卜所用的记事文字,王懿荣将其认定为甲骨文。
  一包中草药打开了一个失传久矣的旷世之谜,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朝的存在,一片片埋葬于地下三千载的龟甲骨,把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以及文字与文化追溯上推了一千年,相传有序,使之与后世汉字一脉相承。从此拉开了持续百余年对殷墟调查、挖掘、研究的序幕,现代考古学落地中国,郭沫若诗言“一片甲骨惊天下“,着实如此。
  那包没有打开的中草药,竟成为王懿荣永远的遗憾,也是国人难以消去的精神伤痛。1900年刚刚进入新世纪的华夏大地,未能迎来一丝希望的曙光,却再次被西方列强践踏蚕食。这一年的农历七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只顾保命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时任京城团练大臣带着清兵奋勇抵抗联军的王懿荣,在掩护慈禧出城之后,终因实力相差悬殊败下阵来,大清国首都完全落入侵略者的魔掌,烧杀抢掠,肆意破坏。王懿荣心痛如绞,抗志不辱,率夫人谢氏及长媳张氏投井殉节,为国捐躯。时为农历七月二十二,王懿荣56岁。王懿荣留下楷书绝命词一纸:“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十日之后,三人的遗体被打捞出井,已是面目全非。
王懿荣是带着满腔民族悲愤走的,亦带走了对甲骨文的深深眷恋,他发现收集甲骨文,却未及着手研究,既是他个人的憾事,也是甲骨研究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王懿荣逝后,他所收集的一千多块甲骨被刘鹗所得,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王刘二人是多年同道挚友,刘鹗接手王懿荣身后甲骨,既是他个人所好,也是为了完成老友未竟的事业。1903年,刘鹗将其整理的1058片甲骨编辑成书《铁云藏龟》刻印出版,这是世界上最早著录研究甲骨文的书籍。刘鹗在书的序言中说:“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写出了当初王懿荣见到甲骨时的真情实感。据说王懿荣收受甲骨文的价钱是每个字二两银子,他无力负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忍痛卖掉家藏古物,可见他对甲骨文价值看得多重。
  后世有人臆测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过程并不可信,有点像小说家的演绎,药店怎么会把整片的甲骨售出,不是研磨成粉就是捣碎,哪来的甲骨文供王懿荣辨认?且药贩子为了易出手,故意把龙骨上的文字磨去。甚者说是王懿荣故意隐瞒了甲骨的来源地,以至于最初很多人把河南汤阴误做甲骨出土地。这些所谓的质疑与推断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对于发现甲骨文不到一年就投井殉节的王懿荣而言,实在过于无情。那时义和团进京,社会失去秩序,此后八国联军攻占京城,身为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哪来时间去想这些身外之事。如此绝情妄断,虚构过程,不是小说胜似小说,毁了时形实景。
  当年袁世凯为悼念王懿荣写下了文采与情感俱佳的悼文:“五经无双,学者仰之若山斗;三节如一,大义炳然为日星“。2019年是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20周年,2020年是王懿荣殉难120周年,一个多世纪倏然而过,我们致敬王懿荣,义不苟生,先生当之无愧。1927年农历五月初三,史学家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另一史家陈寅恪为其撰写碑文以记之,中有:“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似是略有一二王懿荣的影子,而其对中国文化的突出贡献,或更应和陈寅恪“不在种族,而在文化”的论断。斯乃“历万千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同光(陈寅恪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