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家庭中流动起来
2020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店区实验中学 郝东青
  做了多年的老师越来越感到教书育人的艰难,尤其现代社会问题学生很多:既有叛逆、抵触学习的孩子,也有不会交流、不善表达的孩子。我们透过眼睛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内心,稍作辨别就不难想象成长环境对孩子影响多么的可怕,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问题学生的形成往往是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是负能量在孩子尚不具备健全人格和价值取向的时候占据了主导,造成的。教育孩子最好的阵地是家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情感在家庭中流动起来
学会和孩子共情
  共情就是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共情原则是先不说事,先沟通感情,站在孩子角度,设身处地替孩子考虑,即便孩子做错,也要从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以否定、批判、说教的姿态去和孩子对话。当然共情并不是完全不批评孩子,否则教育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批评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面对问题要抱着和孩子共同面对、共同成长的态度。一般来说,在三种情景下不要批评孩子:
  第一,吃饭时间。《论语》“食不言,寝不语”,安静吃饭是最好状态。当然,现代社会吃饭时间的交流也是增进家庭亲情很好的机会,但营造愉悦的就餐氛围对情感的培养和身体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切记不要把思想教育搬到餐桌上。
  第二,孩子上学出门前。对于问题多的孩子,上学是一件乏味的事情,这时很多家长喜欢好为人师——“上课注意听讲啊”“不要做小动作啊”之类无用的叮咛,让孩子带着一身别扭进入学校,很容易和老师同学发生摩擦。
  第三,在气头上时。如果这时批评孩子,大人往往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为主,而孩子处于弱势地位,会选择自我封闭的模式,长期这样会对孩子的情感培养造成极大的扭曲。
  所以,孩子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接受批评,而是作为家长我们的方式方法不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试着俯下身子与孩子平视,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让情感成为沟通的纽带,孩子才会从内心接受你。
学会和孩子沟通
  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的主阵地从来都是家庭。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为什么这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情绪占了上风?为什么他们会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情况多是因为他们被糟糕的亲子关系误导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态度,家长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处事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谓的家教传习、家学渊源、家风传承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学会聆听,要试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用眼睛认真地看着孩子,要不时地点头,表示尊重他的意见。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放下评判,扔掉是非,让孩子在倾诉中慢慢地理顺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原本质。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不是想征询家长的意见,只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而已,把话说完了,孩子的心扉也就打开了。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在和谐、健康、愉悦的环境下沟通,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情商,会让孩子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学校、社会的大环境。
  中国教育实践家皇甫军伟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家庭教育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家庭文化的一种表现,家庭文化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模式,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
  教育者安静下来了,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让情感在家庭中流动起来,家校共同培育孩子成长的沃土,任重而道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