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明:护一方百姓身体健康的乡村医生
2021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克明,文登区环山街道马家庵社区的一名乡村医生。40年如一日,坚守乡村医生的岗位,用高尚的医德,精益的医术,赢得一方百姓的赞誉和敬重。

重医术,守仁心,
扎根基层担当奉献
  见到马克明的时候,他身着白大褂,走路步履蹒跚,他说,在3岁的时候,因脑膜炎后遗症导致了双腿残疾,这也是他立志学医的根本原因。
  “学医这个念头还跟我爷爷有关。”马克明说,他的爷爷是个土郎中,小时候就喜欢跟在爷爷的屁股后面,给人看病,上山采药,天天耳濡目染就对看病治病产生了兴趣。
  马克明17岁的时候,生产队照顾他腿脚不便,又有点医疗基础,就让他当了村里的赤脚医生。从此他就立志扎根农村,为身边的百姓减轻病痛,普及健康知识。
  1980年,马克明外出培训,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医德课,从此,医者仁心也成了他从医40多年的座右铭。
  学习的日子里,他格外留意前辈的医术,他说:自小接触的草药多,又受爷爷的影响,中医是国粹,作为赤脚医生,有传承国粹的义务,而且他也喜欢在这方面花时间去研究探索。
  学成归来,他立即投身乡村医疗的宣传中,首先就是普及疫苗接种的知识,当时大家根本不重视婴幼儿时期的疫苗接种,他就现身说法,挨家挨户去动员,讲解疫苗接种的必要性。
  基层工作是最难进行的,有一个好的开始,以后的工作就容易开展了。马克明说,他愿意做好宣传,也愿意在守护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上花心思。
  农村生活条件差,卫生条件也落后,小病不求医也成了常态。马克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扎根基层就是要让身边的百姓有了病痛能第一时间得到指导和治疗,从此,他不厌其烦地向村民宣传生病要及时求医的理念,不在乎挣钱多少,就要让百姓不会因为不及时就医而小病拖大,大病拖重。
  同时,马克明还特别照顾那些贫困户,孤寡老人,每次都是上门为他们免费看病治病。

一根针,一把草,
身怀秘籍惠及百姓
  学无止境。1992年,马克明又前往北京学习中医,他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了推拿,针灸,中草药的配制。
  马克明说:“中医的博大精深就是用最简单的银针、推拿、中草药这些传统医术,最方便有效地解除老百姓的疾苦。
  他说,中医药所具备的简、便、验、廉很好地契合了社区居民和农村医疗服务的需求。尽管他的腿脚不方便,可是他坚持每年都上山采草药,那些随处可见的草药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医药问题。别小看那些石头旮旯里长出来的不起眼的草药,这些野生草药的药劲儿远远胜过种植草药的药用价值。往往是一点点的药材,就能起到很大的药效。
  在中草药配制上,马克明有自己独特的配方。他说,有一次社区里一个男子带着浑身痒痒得难受的孩子来求诊,正是山上草药普遍的季节,他就带着这对父子去了昆嵛山,回来后就用采到的草药熬制药汤,治好了孩子的皮肤病。这男子感激不尽,每年都会和他结伴去山里采草药。
  草药配制也不难,可是熬制草药有一定的难度。什么时候加什么药材,哪个温度加什么药酒合适,都有一定的技术,过了,或者火候不到都会影响药效,也达不到治病的效果。这些中草药的熬制都是他亲自尝试以后,才会给百姓对症下药。他说,当医生就得胆大心细,有个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
  正说着,卫生室的门又被推开了,一个不停打嗝的老人走了进来,进来就躺到病床上,挽裤子,脱袜子,动作熟练,打嗝不断。马克明马上起身端着针灸盒,药棉,来到患者面前,按压、询问、消毒、扎针,一套动作下来,打嗝的老大爷马上止嗝了。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用传统的中医药医术守护一方百姓的身体健康,这是马克明行医的初衷。
医者的天空就是无私奉献的天空,马克明坚守自己从医的初心,全心为民,不以身残颓废自己,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以责任,担当和爱心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邢志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