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回乡
2021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二爷站在昆嵛大厦16楼,面对夜色中,灯光璀璨,高楼林立的市区,马路上车流涌动,时而如长龙起舞,时而似珍珠闪闪,时而又像银河波光粼粼。朦胧的夜幕下,一座新兴的城市,繁华似锦,拔地而起。
  当年小小县城,一条马路两道街,喝杯热水转一圈的景象,与今相比,翻天覆地。我告诉二爷:“现在文登区已建成观云山居等配套齐全的生活小区,二百九十多个。”二爷连连点头对我说:“当年解放军挺进大上海,也没看到这样的灯火!”
  这一夜,二爷兴奋不已,和我聊了很多,从小时候缺衣少食,到十三岁参加“天福山起义”,到马车店遇险的经过,说了很多。
  次日凌晨5点,我陪二爷走出酒店,迎着旋律“在希望的田野上”,来到市中广场,尽管晨曦初照,东方只是微微泛白,可广场上灯光通明,如同白日,翩翩起舞的晨练者,随着乐曲的节奏悠然自得,喜气洋洋。
  广场一角,一位鹤发童颜老者,随着“牧羊曲”旋律尾声抱拳礼毕。二爷端详着老者,进入沉思:1941年春,二爷执行任务被日军追击,慌乱中跑进马车店,店老板急中生智,把二爷藏在草堆里,躲过一劫,重回故地,马车店已被烧毁,几十年多方打听一直无果。
  二爷向抱拳老者,打听当年马车店老板的下落?巧的是,抱拳老者正是当年马车店老板的儿子,二爷和抱拳老者紧紧相拥,老泪纵横,久久不愿松开!
  我推着二爷穿过马路,走上抱龙河北岸,沿着河畔自西向东而行。东方的太阳探出脑袋,鸟儿叽叽喳喳喧闹;有几个钓鱼人,坐在岸边,甩开鱼竿;河中一条小船马达轰鸣,穿透薄薄的清纱,向上游驶去;两对岸一幢幢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楼房,倒影在河水中,如同海市蜃楼。
  回到酒店,一桌家乡菜满满家乡味儿,威海“四海面酱”沾宋村的大葱、萝卜,昆嵛山的盐“香椿”,长会口的“蜢子虾”,姚山头的“姚米”鸡蛋汤;饭食是“昌阳稻米”加晒字的“红豆、绿豆、串豆”杂粮稀饭,葛家的玉米粑粑,高村的“文登黑鸭蛋”。二爷逐个品尝后对大家说:“这才是家乡的味道。”
  饭罢,二爷一行沿“抱龙河”转了一圈,又游览了“召文台”经“文登学公园”驶向胶东革命圣地——天福山。1937年12月24日,打响胶东抗日革命第一枪的“天福山起义”就在这里发动。
  二爷走进起义指挥部会址,脱帽向“理琪等领导人塑像”致敬;登上起义举旗旧址,走进“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面对一件件土枪、大刀、长矛、影像、图片,感慨万千,他向身边人们娓娓道来,那峥嵘岁月……当二爷看到理琪的手枪和公文包,久久凝视,流下思念的泪水。
  走出纪念馆,二爷向参观的人们,作了一场传统教育报告:弘扬“天福山起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党旗飘扬,唤醒人民挺起民族脊梁……
  车队驶向生养二爷的故乡,平展的柏油马路,直达那个小桥流活水,民舍倚青山的村庄。
  村党支部书记告诉二爷,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水电、通讯、管网畅通,设施齐全,全村的老人都实现了老有所养,不仅有补贴,还能享受免费就餐。二爷听在耳中喜在心头,托村委转赠学校和老年公寓5万元爱心款。
  临别时,二爷来到村里那口老井,深情凝望。我想起几年前,二爷回乡创作的歌曲《故乡的老井》:想起故乡那口老井,圆圆井口,石板青青;儿时的记忆依旧清醒,井水有过爷爷的身影,啊,家乡父母不再年轻。老井,老井, 故乡的老井;老井,老井,故乡的深情,故乡的深情,故乡的深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