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见证历史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颂簋
2021年1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颂簋,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鳞纹,形制庄重而大方。盖、器均铸有铭文,为对铭,15行共150字,另有2重文,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山东博物馆 王冬梅

西周铸造
记录册命制度

  簋为盛食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初为陶制,样子类似于现在的深腹碗。其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本为“百姓日用”的普通器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具有了标志等级身份的作用,青铜时代,铜簋与铜鼎组合,成为最常用的礼器之一,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制,为社交、祭祀、殡葬等重大活动所必不可缺。鼎为炊器,主要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簋则是盛放谷类素食的,二者组合,体现了古人食谱的荤素搭配。
  文献记载,簋的使用一般为偶数。这也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鼎用阳数,簋在鼎的数量上减一: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九鼎八簋,卿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或一鼎,但由于“礼崩乐坏”,也出现了“逾礼”的现象。
  颂簋制作于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配有相应的器盖,器盖倒放就是一个盘子,也可以用来盛食。器身的主要纹饰是窃曲纹,窃曲纹由两端回钩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有的中间填以目形纹,往往连接成带状。窃曲纹是龙纹和饕餮纹的变体,颂簋的窃曲纹中间是目纹,即眼睛的样子,整体呈“S”形,两端分叉,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样式。
  颂簋铭文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文为:
  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昭宫。旦,王各大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王令书,王乎史虢生册令颂。王曰:颂,令女官司成周贾,监司新造贾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韍、朱衡、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册,佩以出,反入堇章。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乍朕皇考龏叔、皇母龏姒宝尊簋。用追孝,祈匃康□纯佑,通录永令。颂其万年眉寿无疆,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为: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周王在周的京城康昭宫。清晨,周王来到太室就位,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庭,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周王呼史官虢生册命颂。周王亲自任命颂在成周洛阳担任职务,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主管监造新宫,或认为是掌管仓库。任命的同时,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的围腰、拴着红丝带的玉璜,以及旗帜和马具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铭文中“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意思是感怀天子的美德,它和末尾“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词句,常见于周代的青铜器上。
  颂簋铭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制度:1.周王就位;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中庭;3.尹氏出示命书;4.史官宣读命书;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6.受命书,佩带而出;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这里的7项仪注,与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基本吻合,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十分重要。
  在同类器物中,颂簋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其书法工整秀丽、典雅规范,为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受到诸多书家追捧,为临习金文的理想范本之一。
清代出土
颠沛流离百年

  据传,颂簋于清中叶出土于陕西,具体地点已不可考,而它的流传如同其他青铜重器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清嘉庆十九年(1814)刘喜海从北京一家古董商店重金购得颂簋,送回山东老家珍藏,并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刘喜海(1793—1853),字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吉甫,别号三巴子,山东诸城人,刘墉从孙,是清道、咸年间著名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善鉴赏金石,有《海东金石苑补遗》《古泉汇考》《三巴金石苑》等金石著作。
  刘喜海去世后,家中藏品随即星散,颂簋转归李宗岱。李宗岱(?—1896),字山农,南海(今广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副榜贡生。山东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著名收藏家,亦为近代洋务派著名人物。李宗岱收藏颇丰,故宅在济南东流水,号称“汉石园”,曾收藏著名的麃孝禹碑等。
  大约在清晚期,颂簋归属黄县丁氏“泰来”号的丁树贞(一说原为黄县焦氏收藏)。丁树贞(1861—1915),字干圃,号仲立、煦农、陶斋,别号长年,为山东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斋号“海隅山馆”,其数世亦官亦商,家资巨富。丁氏为人慷慨大方,并热心社会公益,常有捐资之善举,被清廷加封三品衔,赏戴花翎,并候选知府。后丁氏家道破落,弟兄分家时分割财产,使其器盖分藏。
  20世纪40年代,颂簋器身为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1954年山东博物馆建立,颂簋的器身随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的其他藏品一起入藏山东省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丁氏家族的后人张秀琳女士得知器身已在山东博物馆,遂将所藏簋盖捐献出来,颂簋始成完璧。
  颂簋不仅是西周时期册命仪式的见证者,同时也见证了动荡曲折的中国近代史,而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山东博物馆专门为它定制的展柜中,见证着今天的盛世繁荣,默默地向每一位观众讲述着自己三生三世的故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