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明的文学缘
2022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怀宇

  潘耀明先生在香港柴湾明报工业中心向海的办公室藏书多、字画多、名家手札多。一见难忘的是金庸的题字:“看破,放下,自在。人我心,得失心,毁誉心,宠辱心,皆似过眼云烟,轻轻放下可也。”
  俞平伯、沈从文、钱锺书、艾青、巴金、端木蕻良、汪曾祺等都与潘耀明结下了翰墨因缘。2011年6月22日至7月31日,香港城市大学举办“现代文人书画手札特展”,皆是潘耀明收藏的名人手迹。其中包括巴金致潘耀明的十多封信件和巴金《随想录》总序原件。
  为了心爱的藏书,潘耀明一度成了“负资产”。1997年,香港楼价较高时,潘耀明准备从杏花村搬到大埔悠然山庄,地方较大,便于藏书。因为太多书,想到搬家就很痛苦,所以没有马上把杏花村的房子卖掉。拖了一年多,一直等到悠然山庄入伙才搬家。时值亚洲金融风暴,杏花村的房子价格一直下跌,从1400多万港元降到600多万港元。
  潘耀明初到香港,处境可比“负资产”苦多了。1957年移居香港时,一家住在一幢古旧楼房里,全层楼共住七八户人家,他与母亲住在一间连一扇窗也没有的中间房,只能放一个衣柜和一张双层床。他睡上铺,书桌就是一块架在床沿两头的木板,只能盘脚坐在床上读写,累了也不能站起来,站起来就会碰上天花板。他一边完成小学的课程,一边到公立图书馆借阅文学著作。十八岁中学毕业后,潘耀明到《正午报》工作,从见习校对、校对、见习记者、记者、助理编辑、编辑一路做起。
  曹聚仁当时正为《正午报》写专栏,他自己戏称“一天赶三场”:一个是跑马场,他喜欢赌马;一个是菜市场,他喜欢做菜;一个是舞场,他喜欢跳舞。
  潘耀明记得,曹聚仁的住所到处都是书,连洗手间、厨房、床底下也是书。在一次谈话中,曹聚仁勉励后辈:从年轻开始树立自己的文学志向,确定一两个长远的研究课题,将来肯定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番话对潘耀明影响深远,使他致力中国作家的访问和研究。
  离开《正午报》后,潘耀明编辑过两份杂志:《风光画报》和《海洋文艺》。《风光画报》使潘耀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写下了大量游记。《海洋文艺》则为潘耀明研究中国作家提供了方便。1979年10月,《海洋文艺》结束,潘耀明进入香港三联书店。上世纪70年代末到上世纪80年代初,潘耀明访问了许多内地作家,后来集成《当代大陆作家风貌》一书,被韩国圣心大学翻译成韩文,并成为大学参考书。
  潘耀明通过翻译家冯亦代的介绍,认识了钱锺书。1981年4月6日下午,潘耀明登门访问钱锺书,后来写成了不乏第一手资料的《钱锺书访问记》。
  潘耀明问:“您打算整理一套您的文集吗?我想,您还可以写一部回忆录。”
  钱锺书说:“对过去写过的东西,我并不感兴趣……一个作家不是一只狗,一只狗拉了屎,撤了尿后,走回头时常常要找自己留下痕迹的地点闻一闻、嗅一嗅。至少我不想那样做。有些作家对自己过去写的文章,甚至一个字、一段话,都很重视和珍惜,当然,那是因为他们所写的稿字字珠玑,值得珍惜。我还有一些自知之明,去年有人叫我写《自传》,亦代是居间者,我敬谢不敏。回忆,是最靠不住的。一个人在创作时的想象往往贫薄可怜,到回忆时,他的想象力常常丰富离奇得惊人。这是心理功能和我们恶作剧,只有尽量不给它捉弄人的机会。你认为怎样?反正文学史考据家不愁没有题目和资料,咱们也没有义务巴巴地向他们送货上门。”钱锺书后来将这篇访问记节录于香港版《宋诗选注》前言。
  俞平伯和钱锺书住在三里河的同一幢楼里。潘耀明由篆刻家许晴野介绍去拜访俞平伯,后来跟俞家人都很熟。俞平伯给潘耀明写过很多信。1986年底,在潘耀明的奔走下,香港三联书店和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邀俞平伯访港一周。八十多岁高龄的俞平伯在香港举行《红楼梦》专题讲座,颇为轰动。俞平伯告诉潘耀明,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高鹗的续写很有意见,如果他有精力的话,想自己续写《红楼梦》。俞平伯去世后,他的外孙韦柰告诉潘耀明,俞平伯去世前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托韦柰送两百块钱给香港的潘耀明:“他写作挺辛苦的。”
  潘耀明在三联书店为出版《沈从文文集》(与花城出版社合作),与沈从文常有书信来往,多次面谈。潘耀明深知沈从文与丁玲之间的故事:两人年轻时是患难之交,早年沈从文听说丁玲去世,写了一部《记丁玲》的长篇,文章比较放得开,连丁玲以前的情人都写出来了。许多年以后,丁玲才无意中得知沈从文有这部书,从此心存芥蒂。而沈从文与萧乾之间的过节,则由萧乾写成文章,嘱夫人文洁若待他逝世后请潘耀明刊发出来。
  1983年秋天,潘耀明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那一届有意思,台湾请了陈映真、七等生,大陆请了吴祖光、茹志鹃和王安忆,大家相处很融洽。那时王安忆是作为茹志鹃的女儿去的,“现在说茹志鹃,人家是不大知道的,要说是王安忆的母亲。可是,那时候刚刚相反。”
  潘耀明在那儿待了三个月,大受触动。——他的人生不是那么顺利,只念了中学毕业就出来做事,后来念过函授课程。——那时候他想回到大学进修,便留下来在爱荷华大学念英语,考了托福,后来由聂华苓推荐到纽约大学攻读出版杂志学,第一年是试读生,1985年拿到硕士学位后回到香港,后担任香港三联书店的副总编辑兼董事。
  1991年,《明报》总编辑董桥突然给潘耀明打电话:“查先生要见你。”
  潘耀明在《明报》有一个专栏,但跟金庸不太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面。到了金庸的办公室,金庸请潘耀明稍坐一会儿,便在写字台上写东西。原来金庸手写了一份聘书,亲自递到潘耀明面前,请他负责《明报月刊》。而且给了潘耀明在出版界少有的高待遇。潘耀明十分感动,还没有提前三个月向香港三联书店辞职,就答应了金庸。金庸手写的那份聘书,潘耀明专门拓了影印本,保存至今。
  《明报月刊》作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文化学术杂志,由潘耀明主持十多年,一直保持水准,而且广告量时有上升,殊为不易。2011年,潘耀明又担任《国学新视野》的特邀主编,期望以新视角、新手法,为当下的国学研究开一新生面。
  潘耀明以“彦火”为笔名写得一手好散文。他也是香港文化界的重要桥梁,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和世界旅游文学联会会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