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蒲增惠
两度临危受命,守得住底线又担得起挑战
2022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陈春梅 通讯员 李成修 李凌峰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蒲增惠和她带领的毓璜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依然会是医院里的小科室,常在班医生只有五名,而现在科室虽然已经拥有十六名医生,新发热门诊病房启用后仍面临着较大的人员缺口。
  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组织感染多学科会诊(MDT)、举办感染沙龙和抗感染新进展学习班继续教育项目,蒲增惠和她的团队所做的这些工作很少为患者和家属所知,最初也不被临床医生认可。尽管总是临危受命,在新的领域摸索打拼,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他们却义无反顾投入到发热门诊最前线。蒲增惠和她团队的表现从没让人失望。
  他们的每一次探索都有危险和不理解相随,即便如此,只要是真的对患者有益,他们就会坚持到底。也正是这份韧性与不计回报的付出,让烟台毓璜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在业内逐渐有了“名气”。
  从无到有
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守住底线

  从呼吸内科医生转行成为感染科医生,对蒲增惠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2003年肆虐的非典,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得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治疗难度加大,感染性疾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2004年,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切实做好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对法定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蒲增惠受医院指派,挑起了成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大梁”。但当时很多医院感染科都是由传染科改制而来,依然延续传染科的老路子,这些经验并不适用于刚成立的毓璜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既没有经验可循,也找不到发展方向,这可让蒲增惠犯了难。作为烟台市首家开设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蒲增惠的探索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
  等和靠不是她的风格。为了探寻科室发展的新思路,蒲增惠毅然带着护士长踏上了“取经”之路。辗转国内几家开设感染性疾病科的大医院后,最终在国内知名感染专家曹彬和陈佰义教授的指导下,蒲增惠找到了属于毓璜顶医院的特色发展方向。以感染内科为主,一方面规范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保证全院范围内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同时,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给出规范合理的建议。另一方面,专设发热和腹泻两个门诊,保证传染病的筛查。
  确定方向只是第一步。同样是临床科室,已有多年经验的临床科医生为什么要听从“半路出家”的感染性疾病科医生的建议?对蒲增惠而言,想规范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抗菌药物的使用首先要过“ 同行”这关。
  打铁还需自身硬。选派具有大内科基础又在感染性疾病方面有专长的医生前往国内知名感染科进修,将先进的经验“请进来”之外,蒲增惠还在医院领导支持下,组织了微生物、感染、药学等方面人才在感染疾病诊疗水平提高中发挥各自专长,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感染MDT团队。人才先行的同时,感染性疾病科还针对医院涉及感染的科室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随时沟通解决,并针对共性问题集中宣教,以此不断提高医院和本地区抗生素规范使用和感染水平的提高。这之外,感染性疾病科作为毓璜顶医院感染MDT的牵头单位,对全院疑难复杂感染的多学科诊疗发挥了引领作用。从细微的病例着手,蒲增惠和团队实实在在为临床科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很多患者因此受益。
  “感染性疾病无处不在,可简单可疑难复杂,进展可缓可迅速且病种变化多端,防不胜防。如不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耐药菌、超级细菌发生的概率就加大。”在蒲增惠看来,感染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各个科室协同作战,感染性疾病科是服务者和把关人,而非单纯的“授权者”。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也让同行和更多患者逐渐意识到感染性疾病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义无反顾
齐心协力坚守在抗疫最前线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哪怕再危险也义无反顾。一次次疫情“大考”下,蒲增惠和团队始终逆行坚守阵地,以实际行动为烟台人筑牢最坚实的安全防线。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暴发。蒲增惠第二次临危受命,在没有时间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她只能带领团队边干边调整,一边工作,一边通过制度、流程、消毒隔离防护等方面的改进和调整,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医生的天职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个时候坚守一线,如果连我们都退缩了,那百姓的健康就更没有保障了。”尽管疫情防控之初,经验、防疫物资均欠缺,但此前经过非典和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的“历练”,蒲增惠还是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冲在了抗疫的最前线。
  原有科室布局无法满足新冠诊疗规范的要求,在院领导、医务处、总务处等部门的相互协作下,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布局,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和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一条条针对发热门诊的优化措施果断落地。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持下,蒲增惠和同事也有了更多底气。
  活儿多人少,没人计较,大家都齐心协力想把工作做好。疫情暴发之初,科室全体成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身先士卒,蒲增惠的付出团队成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用她安排,大家都主动找活干,确保每个岗位正常运转。副主任医师于红霞和护士长郑秀玲会主动带领科室做好应急演练,有SARS防治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宋波,会在看完门诊后默默把隔离病区的布线和消毒防护做好规划,副主任赵茂茂在人员不定且紧缺的情况下总能合理“排兵布阵”,把所有工作安排妥当。
  正是在这样团结友爱的氛围里,工作推进变得高效。“每个人既当教练员又当战斗员,全都是拿得出手的干将。”蒲增惠说,为全力抗击疫情,医院领导从各科室调度“精兵强将”前来发热门诊支援,在日常诊疗工作之外,蒲增惠和团队成员还承担着培训任务,帮助不熟悉业务的同事尽早适应发热门诊的工作。因工作安排满、节奏快,他们通常会选择难得的休班时间赶到医院“带教”,以确保万无一失。
  更多细节上的改进也在悄然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期间,医院核酸检测量剧增,部分患者在等待检测结果时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发现这一情况后,蒲增惠和同事一面协助疏导患者情绪,一面赶紧向医院汇报。本着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毓璜顶医院引进了方舱CT和移动核酸检测车,只需一人操作,就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500管样品的检测,有了这样的“利器”,蒲增惠和同事们的工作更加顺畅。
  “发热门诊每天的工作都像战斗,但只要能为患者守住安全底线,再忙再累也值得。”在蒲增惠看来,疫情大考是每个感染性疾病科医生的必修课,只有不断精进技艺并做好团队的协同作战,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成绩斐然
却始终是最默默无闻的付出者

  作为感染性疾病的“守门人”,蒲增惠和团队不仅要做好抗生素管理工作和感染性治疗把关工作,还要守在发热门诊为患者“排雷”,尽管他们干得如火如荼,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但这些工作患者和家属并没机会知晓更多,他们始终是最默默付出的那个群体。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在自己的领域里精益求精。骨科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常发生,十年间,由于作为特殊使用级别的抗生素万古霉素的滥用,导致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率达到60%以上。但在蒲增惠团队和药学、微生物临床及各专业的长期努力下,毓璜顶医院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率下降到20%左右。这就意味着,即使依然会有患者术后感染葡萄球菌,但只需普通的抗生素即可解决,而不需要应用高档的抗菌药物。在耐药肠杆菌的管理方面,蒲增惠和医院同事们也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毓璜顶医院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比例为全省低位,成绩位列全国前茅。
  在抓好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同时,蒲增惠还带领团队逐步承担起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临床感染性疾病与抗生素应用的咨询、会诊、收治以及科研教学任务。在学科建设方面,烟台毓璜顶医院感染科每年举办山东省及烟台市继续教育项目抗感染新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感染科专家授课,整体提高抗感染水平并推进抗菌药物在本地区的合理使用。疫情防控期间,三位优秀医生博士毕业,刘岩博士已顺利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从师于国内知名学者曹彬教授。感染科的未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蒲增惠和团队的努力也越来越为业内所认可。除在院内及周边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蒲增惠作为MDT首席专家和她所在团队专家也经常受邀到各地进行感染MDT专场展示及讲座,她先后到北京、上海、西安、新疆、湖南、河北等省市区及省内多家医院讲座或帮助启动MDT,将烟台经验传到全国各地。
  2020年7月22日,烟台毓璜顶医院作为钟南山院士大查房分会场,蒲增惠受邀参与了会议主持及病例讨论,与全国呼吸及各领域专家们一同在线互动交流。在这之外,毓璜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药学科、微生物科还受邀参加国家卫健委主办的抗菌药物管理专家交流会,向业内分享烟台经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蒲增惠在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为毓璜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带出了一支“人人是讲者”的过硬队伍。不论是面对疫情大考,还是日常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和抗生素的规范使用把关,他们都守得住底线也担得起挑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