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等谈“网格本”与电影:
文学、艺术、电影是生命的馈赠
2022年08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电影学者、北大教授戴锦华
     记者 师文静     
  
  近日,为了进一步推广经典阅读、解读文学佳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主办了大型文化网络直播活动——“文学与电影:说不尽的网格本”,让读者在文学与电影之旅中,再次感受经典小说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网格本”系列秉承“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者、一流的译本”的出版原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翻译、出版、介绍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大型丛书。因其朴素典雅的网格状封面,被读者冠以“网格本”的爱称。人文社重启“网格本”项目后,以“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版宗旨,新“网格本”系列共出版147种,172册,涉及二十余个国家的百余位作家。
  “文学与电影:说不尽的网格本”活动由陈鲁豫主持,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导演、编剧、制片人贾樟柯,作家、编剧麦家,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四位重磅嘉宾,以电影为切入点对世界名著进行解读。这样的大型直播活动,对于主持人、嘉宾和广大读者都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它丰富并深化了“网格本”大IP的内涵与外延,为“网格本”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2022年是戴锦华老师执教的第40个年头,也是她作为电影研究者、电影行业的参与者和亲历者的第40年。戴锦华老师认为越优秀的文学作品越难改编出优秀的电影作品:“比如《老人与海》,不是说它伟大得不可改编,而是它的特征,它的所有成就、所有迷人之处都在你的文字和想象之间相互左右,它是很难被视听化的。”
  当陈鲁豫问及今天的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名著,戴锦华说:“我的建议,或者我一生受益的方式就是,不要把经典当经典读,读小说是一个快乐的、休闲的、享有收获的时间……不论它被赋予多么伟大的名声,你就以寻找快乐、寻找认同、寻找理解,或者逃进另外一个地方去,或者扩大你的生命、扩大你的人生方式去读……作为一个当代人,作为一个未来的大时代的介入者,文学、艺术、电影是生命的馈赠,如果不去拿到它、接受它,是每一个生命的损失。这是在我的角度,我自己走到生命倒计时愿意跟大家分享的真实的生命经验。这里不包含矫情,不包含傲慢,不包含偏见,只是我一生受益于此。”
  贾樟柯的生活与创作可以说“无处不文学”。因此虽然眼睛刚做完手术还不能接触太多光照,他依然戴着墨镜应邀加入这次对谈。对于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贾樟柯认为:“我觉得文学非常重要,包括我们今天谈的经典外国文学,它的重要不在于我们直接把它作为改编的素材,由《悲惨世界》产生《悲惨世界》,由《红与黑》产生《红与黑》,不是这样的。文学思维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进入创作之前的一个思维方法……这种经典文学带给你的要求和视野,它会影响到你的电影思维、你的视听思维。包括我们对人性、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新出现的问题的敏感度。”
  麦家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他创作的小说曾位列世界图书馆中文图书收藏量第一,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是掀起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对于“网格本”,麦家称:“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狂欢,这种狂欢来自外国文学的涌入,可能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学精神,对文学的真正需要的那种语言、叙述的艺术都来自这些网格本,这些外国文学。所以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我心里最尊敬的地位给了这些翻译家。我也写过不少向这些翻译家致敬的文章,他们不但把我引向文学,同时也让我知道怎么去尊敬一个人,他们值得我尊敬。”
  董强谈到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不断翻拍的原因:“塞万提斯自从创造了堂·吉诃德这个形象以后,这个人作为虚构人就存在了,你怎么改编,总脱不了这个原型,这是很了不起的,文学为什么能达到那么高的地位?我们手中拿到的每一部作品,它是真正扎根于当时的时代,任何后来的改编都是用一种现代的东西试图还原那个东西,而网格本里面经典的作品就是长出来的,就像古董一样,它本身就是这个时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