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写小石匠 小绘本有大格局
考古学家为孩子们写绘本,讲述云冈石窟的故事
2022年08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封面  郑岩 著 李星明 绘 海豚出版社出版
     近日,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岩推出新作。与以往高大上的学术著作不同,这次他的新作竟然是故事绘本,书名叫《小石匠:云冈的故事》。
  图书一经上市,在读者中也引起热烈反响。为什么一部小小的绘本能激起如此巨大的水花?
  □齐博尔横
    看见生命的美好:
  写给孩子的祝福

  首先,《小石匠》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成长故事。
  公元460年,小石匠随师父从凉州来到平城(今天的大同),为皇帝造佛像,开凿了后来的云冈石窟。面对庞大的武周山,面对茫茫的未知,他们从斩山(就是给山辟出一个立面)开始,一凿一錾地创造。
  师父雕凿大像,小石匠学着造小像。
  一开始,小男孩有很多不解,他问师父:“为什么佛像的鼻子和我们不一样?”“为什么眼睛和我们不一样?”……
  师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告诉他:“本来如此。”
  如此不苟言笑,小石匠只能把问题都藏在心里。
  还好妙朱来了。她是个活泼开朗的鲜卑族女孩,跟着贵族父母来武周山为自家的佛像出资捐功德。她和小石匠年龄相仿,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她带小石匠观察蝌蚪的尾巴,仰望飞翔的大雁,细数雪花的花瓣……她每天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却让只会按照范式雕刻的小石匠感受到了喧嚣奔腾的生命。这时,他再去造佛像,就把这些触动带进了他所雕琢的作品中——小石匠找到了自己的佛。
  “开凿新窟耗尽了小石匠年富力强的时光。叮叮,当当!叮叮,当当……高高的武周山像是立在云彩上。很多年以后,人们把那里叫做云冈。”正如扉页所书:“史书没有记下小石匠的名字,但他的故事却留在了石头上。”
  在小石匠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匠人,更见证了无数无名者创造文明的大历史。而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就是一个一个的小石匠吗?
  大师小作:
  小绘本里的大格局

  不过,《小石匠》没有止于故事,在它虚构的情节背后,是极其严谨的专业知识。
  文作者郑岩,考古与美术史学者,北大艺术史系教授;绘者李星明,丰子恺奖首奖获得者,央美绘本工作室毕业的新锐插画师。强强联合,薄薄的册子便有了厚重的丰实。从历史角度阅读,《小石匠》映射了真实的存在。它不仅写实地描绘出北魏工匠们的工作场景,还在故事的流动中呈现出当时少数民族汉化、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场景。
  以妙朱的衣裙为例,鲜卑是个尚武的游牧民族,喜欢穿上下身分开、窄袖的服装,而她身着汉家小姐宽袖的及地长裙。这是因为,在公元460年左右,北魏的主政者们都崇尚汉文化,极力推动了鲜卑族制度和生活习惯的汉化改革。其实,不仅是衣衫,从妙朱的名字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这种影响。所以,小小的绘本讲的不仅是小人物的成长史,更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不断壮大的过程。
  在艺术史层面,《小石匠》呈现出云冈石窟艺术流变的过程。故事中所说的“古法”就是老石匠雕刻的佛像。他们高鼻深目,脸型丰满,双肩平展,保留着许多异域色彩,体现云冈一期造像的特点。这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还保留着其起源地印度的这种犍陀罗风格。而小石匠开创的“新样”呈现了云冈二期的风格特点:佛像越来越贴近“本地人”。他们的面容更加符合中原人的特征,
  袈裟也更像士大夫的宽袍大袖。如是,在故事的推进中,我们还看到了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所以,读者下次去参观云冈时,不妨带着《小石匠》和实景比照一番,深度感受一下石窟艺术的流变。
  在考古领域,《小石匠》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每一帧图画都经得起考古学家的考证。以开凿石窟的具体步骤为例,根据彭明浩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云冈不是先开一个窟再进里面雕刻佛像,它是从上往下一边开窟,一边雕刻佛像。所以,书中的大佛像身体还没有轮廓,头部已经逐渐清晰。再如,小石匠和师父坐在山顶吃晚饭,远景为僧舍中的点点烛光,这一景象与现在云冈窟顶留存有明代云冈堡的景观大不相同。它是郑岩老师根据最新出版的《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特意安排还原的北魏窟顶的寺院风貌。
  除了这些大场面,绘本中的小细节,像知更鸟、山顶的狼毒花,甚至挤在人群中的一条狗,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所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杨泓先生评论说:“历史绘本是一门智慧与美相结合的艺术。其文字脚本要简洁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力求符合历史真实。其绘画要线条流畅而色彩绚丽,图像应力求复原历史真实情景,又显示画家个人的独特风格。描绘历史文物和考古标本时,切忌变形夸张,务求比例真实,有时多一分或少一分,会导致全形皆毁而历史感消失。《小石匠》的创作,虽非白璧无瑕,但成绩令人惊喜。”
  总之,虽然《小石匠》是一本轻盈的小书,背后却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承载着厚重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与绘者成功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得以在方寸书页中品味人生、历史和艺术。如此苦心之作,堪为中国历史绘本的里程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