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五音戏的传承与突围之路
2022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张晓光 
通讯员 马光舜 张雅娜

淄博的“戏”
  音律之美,家乡记忆。
  五音戏是鲁中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素有“北方越剧”之称,而它更是鲁中齐都淄博独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戏曲。
  资料记载,五音戏又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起源于四百年前的明末清初。
  1935年,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先生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时,百代公司赠送给他一面“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便由此定名。
  建国前,五音戏一直在民间自然演变发展,直至1956年国营淄博市五音剧团(1997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成立,五音戏自此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而后数十年间,淄博市五音剧团曾多次进京演出。2012年,淄博市专门成立了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聚力推动五音戏传承发展,在理论研究、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由此,《墙头记》《姊妹易嫁》《云翠仙》《珊瑚》等“聊斋戏”系列剧目、《豆花飘香》《大众长歌》《英雄铁山》《回》《源泉》等现代戏一经创作推出,在学术界和国内演出市场引起巨大反响。
  五音戏代表剧目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新剧目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荣誉;其代表人物也先后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等荣誉。
  荣誉佐证之下,这张“五音戏”的传统文化品牌就此打造,成为淄博的一张文化名片广为流传。
  音律承载着家乡记忆。如此独特的音律与唱腔在五音戏人的代代传承中回荡在淄博的上空,也回荡在无数家乡游子的心中。
  “这是一种家乡的记忆,更是一种思念的慰藉。”五音戏票友张彤海这样表示。在他们看来,这是淄博的“戏”曲之音,也是他们心中“家”的记忆。
传承之路
  文化需要守正创新,诞生、发展在淄博这片土地上的五音戏更是如此。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作为独具淄博特色的地方传统戏曲,当地对五音戏的保护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对全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产生深刻影响。
  记者从相关渠道拿到的一份当地官方关于五音戏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五音戏扎根在淄博数十年的文化积淀与固定受众群体,为其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与诸多地方剧种一样,面对现代文化娱乐消费形态的裂变式增长,五音戏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上述调查显示:从需求端看,观众流失严重,除日常闲暇时间的信息浏览、社交媒体,多数人更习惯于“快餐式”的文化娱乐方式,像五音戏这种传统的慢节奏艺术表现形式易被忽视,受众群体显著萎缩;从供给端看,现流传的五音戏多以传统剧目为主,创新剧目数量不足,故事吸引力不够,紧贴时代潮流、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代表剧目偏少,对社会大众的“引流”作用不强,社会知晓度和传播度不高。
  种种因素掣肘下,五音戏似乎陷入了一定的发展困境。
  问题绝非上述一个。“传承与发展中,专业人才匮乏是关键制约因素。”淄博一不愿具名的五音戏从业人士表示。
  在她看来,近年来,淄博五音戏剧团数量持续减少。
  统计显示:目前淄博市共有五音戏表演剧团22家,其中仅有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1家专业剧团,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其余21家均为民间庄户剧团,从业人员仅有223人。
  “目前本市多数剧团没有自己的编创队伍,导致常演剧目缺乏新加工,创新力度不够。”上述人士表示。
  其间,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例,现有人员66名,吕凤琴等老一批五音戏领军人才临近退休,缺乏高水平表演人才,优秀年轻五音戏艺术表演人才也明显不足,演员“断层”现象不断凸显。
  此外,市场化水平不高也限制了五音戏的发展。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虽然淄博市五音戏屡获戏曲比赛大奖,但日常中,除参赛和政府指派的演出任务外,五音戏的经营性演出较少。加上当地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无五音戏固定演出场所,且目前各剧场租赁费用较高等因素的制约,五音戏的传承、展示和推广自然面临瓶颈。
  不仅如此,以现场演出为主的五音戏发布内容多为戏曲片段,吸睛度不高,各类新媒体账号阅读量较少,传播方式单一也成为了目前五音戏发展无法增加受众和普及度的原因之一。
  种种原因的制约之下,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一定困境。
转化与创新的破题
  瓶颈之下,突围是必破之题。具体到淄博的传统戏剧五音戏,多重研究之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最佳通路。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就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施了“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
  “我们从繁荣精品创作、夯实传承基础、拓宽传播途径、实施数字保护、聚力人才培养、推进剧种研究6个维度下手。”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方面表示。
  通过聚焦6个维度,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戏曲剧种和院团在传承保护、艺术创作等工作中,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薄弱、传承手段单一、历史资料散乱、受众人群萎缩等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随着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一条为珍稀独有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创新打造的新途径就此出现。“这是一条切实可行、可鉴的成功经验。”该中心方面表示。
  其间,“实施精品战略,繁荣精品创作”被放在首位。
  在他们看来,繁荣精品创作是剧种发展之本,五音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度重视原创剧目,着力推动文艺创新,用一部部经典剧目和创新作品实现了五音戏的浴火重生。
  而从延续性角度出发,就是做到戏曲从孩子抓起。“五音戏的未来在孩子,基础在保护,重点在民间。”上述中心方面称。
  因此,随着深入开展五音戏进校园等“五进”活动的渐次推进,五音戏传承基础和传承活力也进一步被夯实、激发。
  此外,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还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多所高校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辟了“五音戏进校园”的新途径。
  “同时,我们要大胆跨界,跨界融合办戏曲,拓宽传播途径。”该中心介绍。
  他们认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媒介的传播。
  于是,通过建设鲜樱桃纪念馆、五音戏博物馆(筹建);举办五音戏艺术节、五音戏全国巡演;拍摄五音戏形象宣传片、拍摄五音戏戏曲微电影等活动,五音戏逐渐走出淄博,走向全国……
  此外,他们还利用数字技术对五音戏进行记录、保护和传播。不仅通过记录五音戏口述史、拍摄五音戏音配像、建立五音戏数据库,还通过开设五音戏多媒体宣传平台等手段,对五音戏进行了初步的数字化保护。
  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聚力人才培养;借力高校科研力量,推进剧种研究等也同步展开。
  就这样,在一系列政策、行动的联动下,一个集全方位的政策考虑、多维度的创新性发展的淄博五音戏传承、发展路径就此出现在公众视野。
  “从转化与创新的角度,‘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为如今淄博传统老戏曲五音戏的传承提出了破题之策。”淄博官方这样表示,而这也必将成为淄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创造力,打造品质淄博,塑造城市品牌的优秀范本。
  范本已出,这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开辟之战仍在继续……
  先声已唱,未来已来。在新时代的追梦旅途中,五音戏必将在守望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五音繁会,欣欣乐康。
  明末清初,五音戏声起民间、贴近百姓,走入了大众视野,经四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在淄博戏曲非遗传承如火如荼的现在,它再一次成为话题焦点。
  作为淄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纯朴自然方言的剧种,以婉转妩媚的唱腔、朴实细腻的表演,道尽一方百姓的热爱与乡愁。
  丰厚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蕴。文化元素沉淀的时光够久,才有其春华秋实的丰盈。
  对于深植淄博乃至鲁中、齐鲁这片土地的五音戏而言,也是如此。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淄博一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这期间,对于五音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淄博当地的表述是:这是淄博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以争创“两创”标杆城市为抓手,持续深化文化赋能,聚力打造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淄博的重要突破点。
  按照上述表述,这一具有独特唱腔与旋律且早已成为淄博人家乡记忆的剧种,在时代的推动下,正进一步地传承与创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