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二月二是紧随春节、元宵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此时,东风日暖,万物复苏,农事刚刚开始,因此它的许多习俗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有诗情画意;既植根于民间,也出现在一些诗人的笔下。
“时响春雷蛰物惊,苍龙昂首欲嘶鸣。炒豆剃头祭神庙,驱虫求雨备锄耕。”李孝泽的这首《二月二》,写的是二月二这天春雷响起,百虫惊醒,苍龙昂首嘶鸣,人们纷纷以吃炒豆、剃头、熏虫儿、祭神庙等习俗庆祝节日,并祈求下雨以备春耕。诗中的“苍龙昂首”,指的就是“龙抬头”和“引龙回”的风俗。
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时之始,人们盼望“神龙”抬头,赐予丰收。二月二又值惊蛰前后,此时百虫出蛰,疫疠传播,古人又希望“神龙”出来镇住百虫,带来健康安宁。因此,过去每到二月二这天,各地城乡都以各种民俗活动来庆贺“龙抬头”,“引龙回”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引龙回”就是将龙引回家中,通常的方法是用草木灰引龙——将草木灰从大门外撒起,沿着墙跟,弯弯曲曲一路撒到房中,并绕床脚、水缸各撒上一圈,一直撒到灶下为止。撒灰人边撒边念叨:“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据说这样就可以将“神龙”引回家中杀死害虫,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
“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宋代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写的是二月二“挑菜”的风俗。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来青菜烧一锅肉菜汤,而这一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每到二月二这天,人们纷纷到郊外去挖野菜,或到园中摘青菜,带回家生食或做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当时还把二月二这天定为“挑菜节”,“挑菜”的习俗也由民间传到宫廷。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挑菜》中说,每到二月二这天,宫中要大设“挑菜”的御宴,先备好花花绿绿的器皿,底下铺罗帛,写上菜的名字,系上红丝,再分别放上各种生菜,入宴者可自行取之食用,以享受春天的恩赐。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宋代魏了翁的《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反映了二月二“迎富”的风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
“迎富”的风俗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有巢氏时代,有人在二月初二这天收养了一个孩子,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蓬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于门前祭之,谓之“迎富”。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则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他还解释其起源说: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抚养,邻家从此大富。这家人家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二月二定为“迎富日”。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清代蔡云的这首《撑腰糕》写的是江南一带二月二吃“撑腰糕”的风俗。二月二这天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吃“撑腰糕”,以治腰痛。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了。
诗中所说吃“撑腰糕”的风俗,在江南一带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平、椭圆形、中间稍凹的人腰状塌饼。过去每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正如清代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所言:“二月二日,以隔年糕入油煎食,谓之撑腰糕,云可免腰痛疾,然于古未闻。”不过,想减肥细腰的女子,这种糕却不能多吃。清代文人徐士鋐在《吴中竹枝词》中就告诫说:“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