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岂是我辈 赴死方为男儿
“插图事件”后让我们一起了解真实的民族英雄丁汝昌
2023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徽庐江县建有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照片,摄于甲午战前。
     近日,一则历史读物出现事实性错误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某出版社出版的《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一书中采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5月10日,该出版社发出道歉声明。表示书中存在不当插图问题,并称“停止该图书的线上线下销售,全面收回销毁,同时举一反三开展自查整顿”。
  “丁汝昌投降”当然是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说法。那么,真实的丁汝昌是什么样的?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呢?除了学术界公认的史料外,丁汝昌第六代后人、施从滨曾孙女施静也向笔者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马静慧

从陆军到海军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在安徽庐江出生,“少卓荦负奇气”“厥性敏慧”。他出身贫苦农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在18岁那年投身到陆军的行列。清末诗人陈诗所撰《丁汝昌传》中曾介绍,“咸丰荒旱,(汝昌)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今安庆)。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丁汝昌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加入刘铭传统率的铭军水师,因为作战奋勇,屡受提拔。1861年冬,曾国藩命其门生李鸿章招募淮军,并将程学启开字二营等湘军拨归淮军,丁汝昌也于此时被编入了淮军行列。
  同治元年(1862)3月,程学启、丁汝昌等作为首批淮军入沪平定苏南及上海一带的太平军。这年八月,在与太平军大战于四江口之时,刘铭传见丁汝昌“骁勇异常”,便将丁汝昌“乞置帐下”,升任营官,后授参将。
  1868年,东、西捻军失败,丁汝昌以军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成为淮军中的一员大将。1874年,朝廷有裁兵节饷之议,刘铭传欲裁减三营马队,置丁汝昌于“闲散”。当时,丁汝昌另驻一地,“陈书抗议”,刘铭传怒其梗阻,“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闻讯,回巢县家中。当时外患频仍,丁汝昌罢兵归里,“居常愀然”,妻子魏氏宽慰他说:“建立功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果然,历史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1877年,清政府决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并派李鸿章具体督办北洋海军的一切事宜。也就在当年,左宗棠在甘肃用兵,欲选能战之将,向朝廷索要了丁汝昌。在家赋闲已久的丁汝昌奉命被调到甘肃差遣,返乡途中到了天津,顺访老上司也是安徽同乡的李鸿章,李鸿章正愁无得力之人统帅炮舰,在《北洋舰队》书中有提到,李鸿章说:“省三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龉矣。尔宜与之分道扬镳!”示意丁汝昌应弃陆军而习海军。
  丁汝昌一直以来为人忠厚,又作战英勇,李鸿章看其“材略武勇”,加之参考南洋大臣沈葆桢建议的用人标准,最后选中了丁汝昌,这是他海军生涯的开始。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丁汝昌出任提督。为培养急需的海军技术人才,又根据丁汝昌的建议,于1890年5月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由丁汝昌兼领总办,美国人马吉芬充任教习。根据史料,丁汝昌在北洋海军深受将士爱戴,“善于调和诸将”,主要负责舰队的行政事务等工作。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布置舰队应战,在9月17日爆发的黄海大海战中身受重伤。此战后又立即参与布置威海卫防务和组织保卫战,随着战局恶化,于1895年2月11日深夜自杀殉国。
抱定必死之心
  在自杀前,丁汝昌曾接到日本人的劝降书。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书丁汝昌说:“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苟见势不可为,时不云利,即以全军船舰权降与敌,而以国家兴废之端观之,诚以些些小节,何足挂怀。于是乎指誓天日,敢请阁下暂游日本。切愿阁下蓄余力,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候,宣劳政绩,以报国恩。”丁汝昌阅信后,断然拒绝说:“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并将此信上交李鸿章,以表示自己誓死抗敌的坚强决心。
  他曾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北洋水师中的一些人提出投降时,丁汝昌做了最悲壮的抉择。他无力挽回败局,所以把自己的提督印截去一角作废,这个举动是让他们无法用提督印来向日寇投降。最后,60岁的丁汝昌在提督署里服毒自杀。
  丁汝昌为何最终选择了自杀殉国?实际上,丁汝昌对自己的死是早有思想准备的。海军史专家陈悦曾在一次采访中讲道,丁汝昌抱定必死的决心是在甲午海战之前,这与他的忠勇禀性、性格操守分不开。丰岛海战后,已遭革职,戴罪自效。李鸿章命令其战败可走烟台,遭他拒绝;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诱降,丁汝昌不为所动。历时十几年创立的北洋海军战败,丁汝昌抱定誓与军舰共存亡的信念,因而刘公岛自杀,是丁汝昌早已准备的选择。“这种自杀,显示的是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的指挥官,在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刻,对国家和部下所尽的责任,事实上他是以一己之死,承担了战败的责任。”
  对此,当时美国《纽约时报》曾刊发过一段社论,将在刘公岛自杀殉国的丁汝昌以及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陆军将领张文宣一并评价:“他们展现了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起码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就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殉国后,北洋水师发起了一次罕为人知却异常悲壮的反击。他们本来不是海军,他们是丁汝昌的“亲兵”,是从安徽故乡追随老提督南征北战的淮军老底子。在北洋水师中,他们充任陆战队和宪兵队的角色。在北洋水师覆灭之际,这些淮军最后的“种子”乘坐小船向龙庙嘴炮台的日军发动了自杀性冲锋。
  在日本1895年出版的《日清战争实记》中记录了这支只有约两百人的小部队最后的战斗。“敌军拼死前进”,一度打得日军混乱败退,一名中国战士翻墙跳进了日军的师团部指挥所。但终因寡不敌众,这支陆战队终于渐渐不支,残余人员被压制到了海边。“使人感慨的是有的中国兵知道不能幸免而自杀死去……登陆水兵几乎无一人逃脱。”
  他们是追随着丁汝昌走出大山的,按照当时的道德,他们做出的选择和一般军人不一样——作为亲兵他们也要与自己的恩主同难。还有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便是他们的妻子。在这些自尽殉夫的妻子们之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妻子魏夫人,时年45岁。如今,两人的合葬墓在安徽无为县。
从“罪人”到英雄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丁汝昌悲壮殉国,却未能得到公正的评价。数日后,1895年2月17日,李鸿章在代奏电文中说:“海军提督丁汝昌、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统带淮军护卫营记名总兵张文宜死事情形,迭据刘含芳转据德兵舰在威海目击属实,已屡电请奏。兹复据刘含芳电,丁提督于未被围之先,已派员将水师文卷送烟台,誓以必死,孤忠惨烈,极可悯伤。应请旨将该三员先行敕部从优赐恤,并恳将丁汝昌所得处分开复,以示大公。”19日,丁汝昌等六具遗体和北洋海军降将们抵达烟台。4月9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朝廷做出了最终的裁判:“已革海军提督丁汝昌,总统海军始终偾事,前经降旨拿问,获咎甚重,虽此次战败死绥,仍著毋庸议恤”。
  殉国者就这样成了替罪羊。无论如何,清军是战败了,谁该承担战败的责任?肯定不能是那位老皇后,也不能是光绪皇帝,甚至不能是李鸿章,那就只能是丁汝昌了。
  但历史终究还是公正的。光绪末年,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等部分海军旧属和威海卫当地绅民三百多人,联名上书直隶总督袁世凯,要求给丁汝昌以公正的评价和待遇。袁世凯于1906年7月5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四日)转奏朝廷,要求开复丁汝昌的原官原衔。但其时朝政混乱,朝廷也不愿意自打耳光,袁世凯的折子被“留中”不发。宣统二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再次上奏,当年三月庚申三月十六日,即1910年4月25日,终于有圣旨“丁汝昌加恩开复原官原衔”。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到设有丁汝昌、邓世昌牌位的威海环翠楼登临凭吊,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劲节励冰霜,对万顷碧涛,凭此丹心垂世教;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擎将热泪拜乡贤。”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也给予了丁汝昌正确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放映电影《甲午风云》,汪郎中村群众自发地买了一稻箩的鞭炮燃放,借此表示对丁汝昌的缅怀之情。1984年甲午战争90周年之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威海刘公岛上丁汝昌寓所南厅举办了丁汝昌事迹展览,对丁汝昌宁死不降、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安徽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丁汝昌墓的修复工作,在无为石涧,政府出资修复了丁汝昌墓地,其墓地达2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展现了丁汝昌作为“中国第一位海军司令”的气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