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陆宝忠山东乡试日记
2023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陆宝忠
     □赵瑞峰

  陆宝忠(1850年—1908年),江苏太仓人,字伯葵,号定庐。光绪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职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礼部尚书等职,官至都察院督御史,曾任湖南学政、顺天学政,还多次兼乡试、会试考官,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僚。
  陆宝忠一生没有著作,但勤于写日记,可惜大多散失,现存未刊稿本八种十四册,起于光绪十一年,迄于光绪三十三年,断断续续二十余年。这些日记经现代学者李细珠等人整理,统名《陆宝忠日记》,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使东日记》一册,是陆宝忠在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初八至九月初八,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期间的日记。这部分日记较详细地记载了一个乡试主考官从受命、上任到监考、阅毕、录取的全过程,也涉及他与山东巡抚李秉衡及一些地方官员的交往。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初八,陆宝忠“奉命充山东正考官,副考官为李桂林(子丹)”。按例,京官受命为主考官后,必须限期起程,因此陆宝忠通过同年了解山东士习文风,并雇请轿夫仆从、备置行装后,于七月二十一启程往山东济南来。
  当时虽已入秋,但天气乍凉骤热,加上时有风雨,行路亦难。途中除食宿之外,陆宝忠不闲游、不交接,未稍有耽搁,因此于七天之后的二十八日进入山东境,他在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至刘智庙……未正,渡运河,城守殿、州同迎于道左,下與见之。申初,到南关行馆,铺设甚好……”
  自二十八日至八月初二到达济南,共用时四天,这是因为陆宝忠患腹泻,加上沿途地方官员迎送不断,无形中就慢了下来。然而这几天他的日记记得更详细,其中关于旅店,有“铺设尚好”,或“屋极宽敞”,或“尚洁净”的记录。陆宝忠注意及此,未必有什么深意,倒是可以作为了解晚清直隶、山东旅馆业情况的一条小资料来看。
  八月初一入济南地界,陆宝忠在日记中描述:“自入齐河界,皆行堤上,两面绿杨堤,右有塘,白莲尚盛,若秋晴过此,风景颇佳。适遇雨,泥滑难行,舆夫翼之,踯躅可悯。申刻,至齐河郭外……宿齐河城内行台,今年新建者,尚洁净……自出都以来,所见道旁禾稼皆茂盛,已有刈割者,德州、平原、禹城、齐河皆可望十分收成,民力其可稍纾乎!”丰收在望,让陆宝忠感到心喜,而民力可否稍纾,又令他担忧,其忧民之良知,的确令人感动。
  八月初二,陆宝忠又在日记中写道:“出齐河东关……即渡河,片刻即登岸,道路泥泞,行甚迟,十分钟至饮马庄,地属长清……首府刘景宸、历城县令汪望庚迎于接官亭……由西关绕南关至东门出,绕行十余里,观者塞途,暂驻鞭子巷连升店,实即在西门内,以星使向进东门,故多绕越。当道复来投柬……”经过十几日的长途跋涉,终抵目的地,陆宝忠虽然疲惫,但有如释重负之感。
  按清代制度,乡试主考官到达后,立即由提调官迎入公馆,不得在外逗留。但陆宝忠在子巷连升店停留整整三天,才于初六至抚署大堂,正式上任。看来,由于政局纷乱、国势日蹙,有些制度执行起来便不那么严格了。陆宝忠至抚署与司道相见,接受其宴请,并观剧。入闱(考生及监考人员进入考场)后,在监临院小坐,等巡抚李秉衡来,又揖见提调、监试。
  到了酉正,始封内帘门,升堂抽签定各房阅卷房师,计有一葛之覃、二徐庚熙、三向植、四曾培、五方朝治、六徐麟石、七李敬修、八梅汝鼎、九李镜江、十郑炽昌、十一张仲儒、十二王天培、十三王扬芳、十四吴江澂。
  清代乡试对房官人数有具体规定,即顺天及大省定为十八人,中省十四人,小省十二或十人,山东属中省,因此有十四人。这十四人皆为本省选派,水平参差不齐,也不乏滥竽充数者。
  初七,陆宝忠傍晚拟定题目。这是拟头场题,题目不得而知,但据乾隆二十一年所颁乡试内容:“第一场,止试《四书》文三篇;第二场,经文四篇;第三场策五道。”后基本沿袭未改,由此可知首场所考为《四书》文三篇,陆宝忠后面的日记又提到拟二、三场题目,从日记中也可知考试内容。
  初八,陆宝忠率内帘官在奎聚堂月台祭奎星后,便请人刻昨日所拟头场题。陆宝忠在日记中记录:“午正刻完,又以添注涂改规式有错讹处,令刻匠修补。未正,始刷印。亥正,已毕,共印一万四千五百张,实到一万二千九百人。”
  清代乡试规定,初九考第一场,十二日考第二场,十五日考第三场,都是前一天点名领卷入场,后一天交卷出场。陆宝忠日记所记考试情况正是如此。因初九为第一场考试,作为主考官的陆宝忠除了偶尔巡试外,基本无事,因此还能得空翻书,并为人写扇。到十二日第二场考试时,陆宝忠腹泻又发,终日不适。这日午刻,首场卷送入内帘,即由正主考官抽房签,副主考抽第几束签,房官则根据抽签结果,决定分在第几房,看第几束卷,阅卷地方统一为聚奎堂。
  十三日,陆宝忠在日记中写道:“午后,上房阅卷,各房荐二本,即退堂。”此后直至二十一日,主考官都是阅各房先行交上来的三场优等荐卷。次日,陆宝忠根据已阅三场荐卷的全部成绩,定出榜首,即解元,二十四日,又据荐卷,定榜首以下二十六人。
  为使佳卷不致遗落,康熙五十年规定“各房考荐卷之外,主考并将余卷,遍加校阅。”这也叫“搜落卷”,陆宝忠即按此办理。“六房徐麟石无佳卷,予与子丹搜遗,各看四五束……即得‘龙五十五卷'。”遂令徐补荐,其余各房也有搜得佳卷者,亦令补荐。陆宝忠对房官当荐者不荐,不当荐者而荐,甚或乱荐一气的做法深为不满,可他也只是在日记斥之:“噫!十四房眼力不齐,如徐庚熙、向植者尤谬,所荐卷几至虚字不通,不知埋没多少佳士矣!”之所以未当面斥责,就因为这个人是抚道所选派者,陆宝忠不能不违心迁就。
  此后陆宝忠阅各房官陆续送来的二场、三场荐卷,发现于第一场落卷中搜得佳卷,第二场、三场荐卷尤佳。陆宝忠随即想到类似情况必定还有,因此说“头场卷又不无更动”。九月初一,“覆阅头场卷,以定去取,”初二,“定中卷,审度再三”,初三,“开单(搜得落卷)交监试,发各房磨勘加圈”,初四,“点落卷二三场”,就是在落选的考卷上作批语并说明原因。初五,“校对闱墨”,即请监试从外帘调取墨卷与朱卷核对是否一致。
  至此,陆宝忠山东乡试主考官的任务宣告结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