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20230803/A10/A10_A10_3087.jpg)
状元卷局部
□郑学富
赵秉忠(1573年—1626年),字季卿,明代万历元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
赵秉忠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勤奋好学、天资聪敏、生性笃厚,15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举后,赵秉忠于翌年参加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赵秉忠的殿试卷行文流畅,字体工整、一气呵成,无一处差错与涂改。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满目疮痍的社会现象,以凌厉的笔锋深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吏治腐败,甚至婉转地指出官吏的腐败与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针砭时弊,精辟阐述了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对策。他以汉宣帝、汉文帝、明太祖等帝王为先例,用诚恳的话语,劝谏皇帝要“立纪纲、饬法度”“振怠惰、励精明”,振作精神,励精图治,以达天下昌盛。他还提出“天民说”,指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爱护天下苍生,关心民间疾苦,“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
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也是状元卷的闪光点。赵秉忠提出的治国理念,反映了一个年轻学子的责任担当和变革图新的远大抱负,充分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赵秉忠的论述既鞭辟入里,又饱含感情,令人振聋发聩。万历皇帝看到的是不畏权势、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感受到赵秉忠的一片赤胆忠心,再加上其文采斐然、书法秀美,皇帝深受感动,甚是喜爱,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这一年赵秉忠25岁,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之时。
赵秉忠入仕后,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他恪尽职守、廉洁勤政、壮志满怀。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盛转衰之际,朝堂之内奸臣乱权、阉党营私,朝政混乱不堪;朝堂之外蝗灾水患、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以致朝政日非,国家危机四伏。
赵秉忠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常与奸佞势力作斗争。魏忠贤为打击异己,屡次在明熹宗朱由校面前诋诬弹劾他。赵秉忠愤而请辞还乡,并在皇帝晋升他为礼部尚书后归里。
为排解心中的郁闷,赵秉忠常到离老家不远的龙塘边独酌,并写诗:“辟草盘青径,披云漱碧流。岩花撩醉眼,野鸟续歌喉。泉气能消暑,林声解度秋。白衣莫遣问,吾意自优游。”赵秉忠归隐不久,又受到刘钟英案件牵连,被削官夺俸,不久郁郁而终,享年53岁。崇祯初年,朝廷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官位,并加封太子太保,赐祭葬。
赵秉忠去世后,状元卷被赵家后人视为传家宝,深藏家中秘不示人,历经几百年保存完好。1983年,经青州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多次做工作,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先生将状元卷捐献给国家。这件尘封400多年的珍贵国宝终于重见天日。
同年6月,青州博物馆组织国内外文物专家鉴定,确认是原件真品。状元卷通高47.6厘米、长268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为十九折册页,每折宽14.1厘米。前四折是用仿宋体书写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十五折为正文,用工整小楷写成,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正文首页右上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正文后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赵秉忠状元卷是目前唯一的明代及其以前的殿试状元卷真迹,这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的空白,为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状元卷真品收藏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