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孜孜追求,你说他不成功吗”
《乡村里的中国》导演焦波评说杜深忠的成功与失败
2024年0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拍摄纪录片时,焦波(左)与杜深忠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从2012年2月4日到2013年2月5日,著名导演焦波扎进淄博沂源杓峪村,拍摄《乡村里的中国》,记录这个小山村24节气里的大事小情。纪录片中,焦波选择了杜深忠作为主人公。纪录片播出后,很多人为其真实所打动,他们看到发生在土地上的农民的酸甜苦辣,看到真实、立体、多元的农村。
  12个年头过去,四季不停轮转,杓峪村的故事仍在镜头外上演着。杜深忠依然生活在这个小山村,还在不停地写毛笔字,最近又开了直播。这些年,焦波一直关注着杜深忠,关注着这个小山村的变化。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年龄相仿的焦波又会如何解读70岁的杜深忠?

  记者 李静 王开智

每个村庄都有个“杜深忠”
  记者:当年拍摄《乡村里的中国》,为什么会选择杜深忠做主人公之一?
  焦波:影片当中,你能看到他跟别的农民不一样。他从小就有着对艺术的渴望,想拥有琵琶。他还写毛笔字,拉二胡,写文章,还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像这样的农民,确实太少了。我们表现农民,不能光表现他好好种地,刻苦干活,还有像杜深忠这样在文化、艺术有所追求的农民。你说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吗?不是。
  记者:您觉得杜深忠在农村算是一类典型吗?
  焦波:可以说每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个杜深忠。这个人能说会道,会写会算,甚至大事小情都去问他。当然,杜深忠不完全是这样。
  像杜深忠,他可能在协调村里事务方面的能力差点,但他在追求方面是非常鲜明的。很多人在网上给我留言,都说我们村也有像他这样的人。之所以叫《乡村里的中国》这个题目,我觉得这些人正是很多农民的缩影。
乡村振兴也要文化振兴
  记者:纪录片中,杜深忠讲过一句话,“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就是没办法,无奈。”在您看来,杜深忠对土地是怎样的感情?
  焦波:我认为他很喜欢土地,喜欢他种苹果的土地,喜欢他村里的生态。去玉米地里收割时,妻子抱怨玉米都被獾糟蹋了,想用药毒死獾。杜深忠清醒地表示,獾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乱杀。但是土地里的回报少,所以他希望孩子努力走出去,闯个世界,哪怕再回来建设家乡也好。实际上,我当时听了以后,特别有同感,因为我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当时我说,如果走不出去,我也是你,我父亲也是你。
  记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想表达什么?
  焦波:我表达希望,在农村建设上注重素质教育,注重文化教育。以他为例,自己的理想一定不要破灭,要有梦想。往大了说,乡村振兴怎么振兴?也要文化振兴。
杜深忠“不同凡响”
  记者:拍完纪录片之后的这十几年,您还是继续在关注杜深忠。
  焦波:当年拍纪录片的时候,杜深忠59岁,今年70岁。他现在又做抖音又做直播,对新鲜的东西,一如既往。天南海北的人甚至跑来看他,拍他,和他聊天。过去,他追求琵琶;现在,他拿起手机,用现代化的手段,继续抒发他那份梦想。关键是,他70岁了还在追求,我觉得挺值得敬佩的。
  在直播时,网友问他现在的变化。他说,“我没变化,我就是个普通农民,我该干什么干什么。”但实际上他有变化,变化就是又有新的追求了。
  记者:杜深忠曾无数次企图撕出命运的一条缝隙,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山村。他说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您如何解读这个人物?
  焦波:他是失败的,他还说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说明问题。你说,说出这番话的是一个农民吗?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哲学家,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他不同凡响。他寄出去那么多稿件石沉大海,20多岁复员回家,34岁才结婚,每天关上门写作。他一直在追求,因为他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实际上,我们去了以后,摄像机的存在就是他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舞台。这么多年孜孜追求,你说他不成功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