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治下的坊子煤矿。
▲日本人开采的坊子煤矿。
坊子煤矿正式定名是在1950年4月,但在明末清初,就有当地人发现了炭块,并用煤炭做饭取暖。到了清末,坊子煤矿挖掘初具规模,潍县有名的大户丁氏家族,在坊子附近的丁家挖井采煤,销往周边地区。坊子煤矿采煤量剧增,是在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之后。
如今,煤炭不再具有可开采余量,坊子煤矿华丽转身为一座博物馆,以一种全新样式面对未来。
□许志杰
德国人李希霍芬
对潍县煤矿的考察
直到清末,坊子这个地名才出现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当时这一带地属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市),因而在很多文字资料中被笼统地称为“潍县一带”。
1869年3月13日到4月30日,德国人冯·李希霍芬到山东各地旅行考察,于4月21日到达潍县,次日从潍县城南行30多里考察煤矿。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往南走了走,去看看潍县的煤矿……离开潍县20里后,在道路的右侧开始出现一些煤矿,但多是些废置的煤矿。从地面上只看得见黄土层,或许是当地人在打井的时候偶然发现了煤层。虽然潍县煤矿的名气不如博山大,但是我认为潍县的煤矿更值得关注。这里煤层广阔、储量丰富,目前只有一部分被发现,而且它们当中只有较厚煤层的最上层被开采。无论如何附近有金家港这一项,就足以说明潍县煤矿的价值了。据我打听得知,从潍县去往平度的道路很平坦,就算不以芝罘为起点,而以金家港为起点建铁路的话,也足以把以潍县为中心的山东内部巨大的贸易市场连接起来。从煤量和煤层分布看,我认为潍县的煤矿可以和沂州府(今临沂市)的煤矿媲美,而且潍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更为优越,更适合外国资本投入。”
这是李希霍芬对山东进行的第二次、也是德国人首次对山东几乎全境进行的地质、地理和风土人情全面考察。日记中提到的金家港,查有关历史资料,应该是指今天即墨丁字湾西侧的金家口港,明代天启年间开港,比烟台开埠早了二百多年。这应该是当时山东沿海地区最早开始对外运营的港口,也是距潍县一带最近的出海口。
当时,欧洲已经兴起了铁路建设热潮,李希霍芬想到了修一条从金家港通往山东内陆地区的铁路,把以潍县为中心的山东内部巨大的贸易市场连接起来。离开潍县之后,李希霍芬经莱州府到达芝罘,并未去金家港,但是他一直设想修建一条由金家口港、胶州湾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
1873年回到德国后,李希霍芬全身心投入一部关于此次考察的学术与旅行相结合的巨著,这就是后来出版的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作出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第二卷中,他明确提到了胶州湾是德国人理想的通往内陆的桥头堡,首次提出由此修建经胶州、高密、潍县、博山,到达济南府,并通往沂州、莱芜到达济南府两条铁路的计划。
德国人十七年
抢走199万吨优质炭
李希霍芬对山东的考察,尤其是他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作出的研究成果》一书在德国影响巨大,随后德国派到中国的各种名目考察团络绎不绝,并从各方面做好强占山东全境的准备。
1897年11月1日,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巨野县磨盘张庄村被杀,乘机出兵山东,占领胶州湾,逼迫清政府次年与之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划定胶州湾沿岸及附近岛屿551.73平方公里土地和576.5平方公里海域为德国租借地,期限99年。清政府将胶州湾畔到济南、沂州铁路修筑权,以及沿线15公里以内的矿藏开采权,一并让给德国,这还包括博山、潍县炭矿和金岭镇铁矿。
当时英国人已经计划开工芝罘(今烟台)经潍县至济南的铁路,德国人为了加快对山东矿产的掠夺,先后成立“华德矿务公司”“山东铁道公司”。
《胶澳租界条约》签订的第二个月,德国政府就派出勘察队,到坊子进行正式勘探。此举遭到潍县知县李务滋的坚决抵制,并上报接替李秉衡担任山东巡抚的张汝梅。
张汝梅即刻呈文清政府总理衙门,均无约束能力,德国人我行我素,于1900年完成勘探,确定煤炭储量为350万吨,决定在此建设一座欧洲式的现代化大煤矿。
1901年德国人打出第一口炭井“坊子竖坑”,1904年开凿第二口竖井,并以胶澳租界德国总督夫人安妮的名字,命名为“安妮竖坑”,1905年开采第三口竖井——也是以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命名。1906年矿井大型生产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全称“华德矿物公司坊子炭矿”。虽然清政府早在1901年就成立了“山东省铁路矿政总局”,下设“坊子矿务分局”,其职责却仅是“帮同公司料理购地各事项”,这里的“同公司”就是“华德矿务公司”,清政府没有起到维护当地矿权的作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军队趁机举兵包抄驻胶州湾德军,9月25日德日军队发生交战,德军战败而逃,从此退出山东,原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被日本人强行攫取。
德国人强占坊子炭矿十七年,掠去优质煤炭199.0629万吨。
日本人对坊子炭矿
所有权的践踏与掠夺
1915年3月24日,日本军事占领当局宣布占领的矿山、铁道,全部归日本所有。4月,日军铁道联队将占领的坊子炭矿、淄川炭矿、金岭镇铁矿移交“青岛守备司令部山东铁道管理部矿山课”。
德国人撤离坊子炭矿之后,积水将三个大矿淹没,但日本人并未放弃对坊子煤炭的掠夺,陆续新开和恢复了一些小井采煤,到1918年开采量达到30万吨。当时日本当局更看重淄川煤矿的前景,又限于军力,决定将坊子煤炭资源划分为五个小炭矿,分别出租,他们收取出租费。虽然北洋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抗议照会,日本人却不予理会,声称坊子炭矿原属德国,日本有权“接管”。
根据德国人撤离前与北洋军阀政府达成的协议,坊子煤矿物归原主。1919年五个小炭矿出租完毕,承租者全部为日本人,他们又将炭矿转租给他人,日本人坐收渔利。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得到英、美各国的支持,并迫使日本与中国在华盛顿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放弃对山东领土及其胶济铁路的占领,只要求保留中日双方合办坊子炭矿、淄川炭矿和金岭镇铁矿。以上三矿交由中国政府特许的中日合资公司承办,日本人在该公司的股本不得超过中国股本。至此,日本人对坊子炭矿所有权的觊觎、践踏与掠夺,以万不得已而为之的“合办”经营方式,暂告一段落。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签订之后,双方开始操作合资公司,就组建合资矿业公司举行会谈,并于1922年2月26日召开发起人会议,正式决定成立合资公司——“鲁大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鲁大公司”。日方同时成立“山东矿业株式会社”,以此名义入股“鲁大公司”。1923年8月12日,“鲁大公司”在青岛成立,股本250万元,中日各半,靳云鹏为总经理。
日本为达到全面控制煤炭等战略资源,公然纵容地方势力组建统辖销售与生产的专门公司,1940年成立“山东煤矿产销股份有限公司”,管辖“山东矿业株式会社”“鲁大公司”等全省67个矿业分公司。1940年4月,“坊子产销公司”成立,公司地址设在火车站前。1944年“坊子产销公司”并入“山东矿业株式会社”。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对坊子炭矿的掠夺。从1914年到1923年日军强行占领坊子煤矿,到1923年至1945年8月对坊子炭矿的所谓合资经营,共31年的时间,合计攫取煤炭422.7万吨。致使坊子炭矿除中央炭矿之外的东炭矿、南炭矿、北炭矿全部关停,坊子炭矿处于瘫痪状态。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坊子炭矿,成立“坊子炭矿部”,也只能是惨淡经营。
坊子煤矿的
发展与蝶变
1948年4月11日坊子解放,第二天,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物资处理委员会工矿部,立即派员赶到坊子煤矿,宣布对此实行军事管制。15日复工挖煤,第二天复工人数达到了700人,全面恢复矿井生产。工矿部经过调查后确认坊子煤矿原属官僚资本企业。月底,潍坊特别市人民政府宣布将坊子煤矿收归人民公有,正式命名为“坊子煤矿公司”,隶属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管理。
1950年4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煤矿管理局将其改称“坊子煤矿”。从此二百年沧桑老矿重获新生,焕发出无限生机。虽然面临着煤层断裂、储量减少、生产设备老化等重大难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坊子煤矿生产煤炭2093吨,对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国家能源困难时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坊子煤矿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先后兴办化工、建材、小五金、第三产业等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到1990年底,在册职工人数达到5728人。
坊子煤矿不断发展与完善职工福利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坊子也形成了数万人生活的小镇,二百年煤矸石堆积而成的“渣子山”,被称为“坊子四景”之一。
如今,煤炭不再具有可开采余量,坊子煤矿华丽转身为一座博物馆,以一种全新的样式面对未来。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