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鱼台鲁隐公观鱼台
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地名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以最鲜明的文化符号,记载着历史,凝聚着乡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16个地级市、13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故事。除了多数地名来源于地理方位、山川形胜、历史典故外,更有一些地名或采用吉祥字词,或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表达了人们对国泰民安、和平安宁的期盼。
□张永红
泰安: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山东地名里多含有“安”“泰”“宁”“昌”“平”“福”“寿”等汉字元素,用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名称起源于金代设立的军事单位——泰山军。
泰安的前身为西汉设置的博县。隋朝时博县先后改为汶阳县、博城县,唐朝时改为乾封县,北宋时期又改称奉符县。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在奉符县境内设立泰安军,金明昌五年(1182年),升泰安军为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再升泰安州为泰安府,并设泰安县为府治所在地,下辖6县。
泰安之名取自《周易》中的“履而泰,然后安”之语。清乾隆《泰安府志》记载:“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维之,名盖取诸此。”寓意“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包含着“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
与其相似的地名还有宁津、博兴、昌乐、嘉祥、济宁和荣成。
位于鲁北平原的宁津县,原为唐天宝元年(742年)设立的临津县,历称“九河之地”,因临近古鬲津河(今漳卫新河)而得名,历史上曾几度存废、裁并。金天会六年(1128年)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二十里至现址,县名改为宁津县,取“津河安宁”之意。
博兴县的前身为春秋时期设立的博昌邑,后改置为博昌县。五代后唐时期,为避唐献祖李国昌之名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取“博纳百川,兴及千里”之意,历代相沿至今。
昌乐县古称营丘、营陵,原为姜太公的初封地。昌乐县设置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县名取自境内都昌、长乐两地名的尾字,取“昌盛安乐”的美好寓意。
位于鲁西南的嘉祥设县于金代,金皇统七年(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境地置县。清光绪《嘉祥县志》载:“嘉祥金皇统间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县,以获麟故事置今名。”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曾西行狩猎,于此地获得麒麟,因此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
历史上古四渎之一的济水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千百年来曾数次改道。在其沿线分布着数个城市,如上游的济源(属河南省),下游的济宁、济南和济阳,均因济水而得名。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济宁前身为济州,原治所位于巨野,后因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后又改为济宁路,此为济宁得名之始。明清时为济宁州,民国改济宁县。1983年,撤销济宁地区,改为地级济宁市。济宁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因人们期望此地高亢的地势能保济水安宁而得名。
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建县于清朝,前身为西汉初年设置的不夜县。为防倭寇袭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原文登县境内设立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立新县。《史记》载:“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清代雍正皇帝因此钦赐嘉名为荣成,隶属于登州府。
威海:
黄海门户 威震海疆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其名称起源于明代设立的军事单位——威海卫。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朝时此地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原文登县境内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当时的威海卫与天津卫、金山卫、镇海卫并称为“四大名卫”,并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驻扎基地。
威海因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而闻名天下,现位于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真实记录着那段惨痛的历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30年,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45年成立威海卫市。新中国成立后,威海先后隶属于文登专区、莱阳专区和烟台地区,1983年威海升为地级市。
与此相似的地名还有沾化、招远和垦利。
“冬枣之乡”沾化始设于北宋。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原渤海县的招安镇升镇为县,取名招安县,此为建县之始。金明昌六年(1195年),招安县更名为沾化县。2014年,撤销沾化县,成立滨州市沾化区。因汉代渤海郡太守龚遂当政时廉洁勤政,政绩卓著,县名取自“海滨之民,复沾圣化”之语。
素有“中国金都”之称的招远设置于金代。金天会九年(1131年),升掖县的罗峰镇为县,属山东东路莱州府,取名招远。1991年,招远撤县设市。据《金史·食货志》记载:“金,初入中夏,兵威所加,民多流亡,土多旷闲。太宗于天会九年五月,始分遣诸路劝农使者,招抚远避百姓回籍以务农桑。”招远置县正值其时,这一招抚流民、奖励农耕的历史背景,亦是招远名称的由来。又据《山东通志》称:“招远者,招携怀远之义也。”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垦利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县域为黄河淤积退海而成。1941年,成立垦区抗日民主政权,此为建置之始。1943年,垦区正式称垦利县,因县域曾被称为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也包含着“土肥物丰、开垦有利”之意。
日照:
日出初光先照
有“东方太阳城”之称的日照,其前身为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的莒县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始置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清代属沂州府。1985年撤销日照县,设立县级日照市,1989年升为地级市。因位于黄海之滨,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清康熙年间《日照县志》记载:日照乃“海隅日出之义”。日照也因此成为东方太阳文化发源地之一。
像这样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地名还有广饶、寿光、蓬莱、栖霞、福山、五莲等。
广饶置县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是山东省74个千年古县之一,后曾改称千乘县、乐安县,1914年复名为广饶。历史上广饶濒临大海,盛产鱼盐。据广饶旧志记载,县名源于“海滨广斥,饶于鱼盐”之语,取“广阔富饶”之意。
另一个千年古县寿光建县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48年),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为“长老乞寿说”,据清嘉庆《寿光县志》载:“寿光之名,盖昉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二为“人寿地平说”,清初历史学家张贞在康熙《寿光县志》序言中写道:“寿光,青州属邑也。相传人多长年,且其地濒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厓倒壑之观,故名寿光。”相传历史上寿光境内的人多长寿,而且地势平坦广袤,故名寿光。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蓬莱始置于唐代。唐贞观八年(634年),析黄县东部区域置蓬莱镇。神龙三年(707年),升镇为蓬莱县。1991年,蓬莱撤县设市,2020年,撤销蓬莱市和长岛县,设立烟台市蓬莱区。
蓬莱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得名。因蓬莱濒临黄、渤二海交汇处,海上时有海市蜃楼奇观出现,当地民间产生了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仙山的传说,历史上曾吸引秦皇汉武东巡寻仙。相传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东巡至此,“于此望海东蓬莱山,筑城以为名”。蓬莱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神话中的仙山命名的城市。
位于鲁西南的鱼台,因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出生于此而有“孝贤故里”之称,古时为春秋时期鲁国棠邑的治所。据史书记载,当年鲁隐公曾在此观鱼。鱼台设县于唐代,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故称鱼台。
“中国苹果之乡”栖霞建县于金代。金天会九年(1131年),析蓬莱县的阳疃镇和莱阳县北部区域置栖霞县。1995年,撤销栖霞县,设立栖霞市。栖霞之得名,一说因清光绪《栖霞县志》记载的“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城之得名,盖以此焉”;二说因“环县皆山”“每天晓,辄有丹霞流宕”,霞光处处栖息,故名栖霞。
位于胶东半岛的福山同样设县于金代。金天会九年(1131年),析牟平、蓬莱两县地设置福山县。1983年,改县为烟台市福山区。福山因地貌和历史事件而得名。相传当时的伪“大齐皇帝”刘豫曾登临县西北五里之山,见此处群山环绕,山峰突起,称之为福地,遂命名此山为“福山”,福山之名亦由此而来。
相比其他千年古县,五莲县成立较晚。1947年,划原藏马县和诸城县各一部分设立五莲县,因境内风景优美的五莲山而得名。五莲山原名五朵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号称“山东四大名刹”之一的护国万寿光明寺建成于山上,后改五朵峰为五莲山,五莲之名因此而得。
(本文作者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