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缸里的腌肉
2024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连伟

  上世纪七十年代某年的夏季,我还是穿着开裆裤并且连裤衩子都可以随时脱下、光着屁股满街跑的儿童。一天上午,很少来客的我家突然非常热闹,院子里来了好几位陌生人。过后我才知道那天是大姐定亲的日子,我未来的姐夫和他的父亲第一次登我家的门。
  记得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大伯大娘已经来我家堂屋里开了多次筹备会。我爹很少发言,因为家里的大事他从来不参与决策,甘愿扮演执行者和落实者的角色。家族里的大小事由我大伯拍板,我们家的大小事由我娘一锤定音。
  重要客人来啦,自然要倾尽全力招待好。尽管当时生活贫穷,上桌的菜还是要准备四碟八碗的。我大伯是冯家的族长,我姐定亲这么大的事,上什么菜他是有发言权的。
  至今我还记得大伯问我娘的一句话:“老二家(我爹是排行老二)的,亲家第一次上门,上桌的菜不能太差了,不然咱闺女进了门抬不起头啊。白鳞鱼是一个菜,这个就挂在你家梁头上,不多说了;杀只公鸡,炒个鸡蛋,上集上再买点从河里汪里逮的小鱼小虾,剩下的就是猪肉炒青菜,只要有猪肉兜底,缺几个菜就炒几个菜。”
  我娘当时非常自豪、非常自信地跟大伯说:“过年的时候我就考虑到了,队里分的肉我切了一半放在咸菜缸里腌着呢!有好几斤,够用的。”
  大伯听了娘的话后,站起身深深地抽了一口旱烟袋,边往屋外走边说:“这就好办了,有肉就好办了。”
  其实,我娘并不是只有大姐定亲的那一年才把猪肉腌在咸菜缸里的。她每年春节的时候,都要把生产队里分的肉分成几份,有的是送给姥爷姥姥的,有的是我们自己家过年吃的,另外一定有一份她要放在咸菜缸里。这一块或大或小的肉会在咸菜缸里腌制很长时间,什么时候吃、一次吃多少,都是动态的,娘要根据家里来客的情况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来决定。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各家各户都有粮食吃、有肉吃了。不单单是住上瓦房、喝上肉汤了,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由吃肉吃肥的到吃肉吃瘦的,由吃肉吃瘦的到吃肉要讲究形式啦,重要客人来或娶妻嫁女这些大喜事,上桌的菜不再单单是四碟八碗,那是要讲究上个“三大件”“四大件”的。我吃过几次“大席”,其中桌上的一个“大件”就是“猪肘子”,这一个猪肘子大约三斤重,再加上一碗“猪肉片子”,还有一“大件”,号称“参底子”,海参没见到,木耳看到了,别的都是炸的猪里脊肉。粗估一下,这一桌菜,总得用七八斤猪肉吧,超过人民公社时期过春节时一个中等农户分的猪肉总量了。
  娘在的时候,我有时还跟娘聊起她在咸菜缸里腌肉的事,娘说:“儿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咸菜缸里腌肉,那都是被穷日子逼的啊!人再穷也要面子,咸菜缸里有一块肉,娘心里不慌。家里来了客,总有一盘菜是带肉的,不管人家吃多吃少,没有说咱慢待人家。当下过的是什么日子?天天都是过年!现在从咸菜缸里捞出来的肉你们都不愿吃了,但是好日子来了,人还是别忘本啊。顺的时候要想到有不顺的时候,太阳高照的时候要想到有下雨的时候。”
  娘那一代人吃了常人没吃过的苦,她经常念叨说,她是从钢眼里拔出来的。我最初不明白娘这句话。娘八十岁以后,生活在农村老宅里,我和媳妇每到周末都回老宅陪娘住一宿,吃过晚饭就听娘讲过去的故事,听她讲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是如何一步步步履蹒跚地把我们带大成人的,慢慢也就理解娘这句话背后的艰辛。
  娘已作古,但我还是经常想起咸菜缸里腌肉的事,因为想起这件事,娘说的几句话就会回响在我的耳旁:好日子来了,人还是不能忘本啊。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