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一万年前什么样?
珍贵的洞窟彩绘记录了处于生殖崇拜、萨满崇拜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2024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哈巴河县多尕特岩画中的围猎图景。
     最近,随着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新疆阿勒泰地区走进了许多观众的心里。
  春天草原怒放的花朵,夏季牧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入秋河岸两侧的金色胡杨,雪花纷飞时的晶莹雾凇……阿勒泰四季晨昏,变幻如梦。
  一万年前的阿勒泰,又是什么模样呢?今天,我们跟随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的考古笔记,跟随着珍贵的洞窟彩绘,一起走近那个处于女性生殖崇拜、萨满崇拜时期的阿勒泰。

  □王炳华

先民心声
  横亘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山,绵延800公里,纵深80-150公里,西入俄罗斯,东入蒙古国,在远古时期就是一座便利古代游牧人东来西往的交通桥梁。
  崇山峻岭之中,深沟峡谷里有清冽的河水,沟谷台地上有随风起伏的青草、野果;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随山势变化都可以找到适当的草场。当然,这些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更是野兽出没之所。野兽既可以伤人,也可以成为人类的肉食——最重要的蛋白质之源!
  在欧亚大陆上曾有多少古代游牧民族,借着它的恩泽来来去去,在山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痕!斯基泰(塞)、匈奴、突厥、契丹、蒙古,这些在欧亚历史上至今声名显赫的古代豪雄族群,都曾在阿勒泰山前后留下过绵长的征尘。
  因此,曾有一位俄罗斯考古学者说过一句相当值得注意的话:阿勒泰山地区“是地球上人类向亚洲大陆北部和东部移动的远古中心之一”;依我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全面的表述应该是:从远古开始,它就是欧亚大陆上的居民既东来又西往的坦途!
  做这样的判定,自然得有充分的历史根据,我们试着从人类历史的第一章旧石器时代开始分析。
  1965年,我和几位友人曾在阿勒泰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工作。那时的阿勒泰,地、县之间有公路的地方可以开汽车,其他绝大部分路段主要靠骑马。更险峻的所在,我们这些不谙马术的年轻大学生便只能靠两条腿跋涉了。5个多月中,栉风沐雨,行程在万里以上,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神奇的洞窟彩绘,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不同时代的岩刻画,耸立在山前、丘陵、草原上的石人,不同形式的石棺,丛山深处使人震惊的巨大石冢,墓前的鹿石……均是过去教科书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史迹。
  阿勒泰山中奇形怪状岩洞内的赭红色彩绘,有人、有兽,有各种费解的图案和令人难知其究竟的符号……它们是什么人,在什么时代留下的文化信息呢?
  1985年,得机会访问法国,主人盛情,又特别安排去看了拉斯科洞窟彩绘。阅历、知识随年事、书海生涯而增长,烙印在脑海深处的那些阿勒泰洞窟神秘彩绘竟更鲜明地在眼前跳动起来,一个结论也日益明朗:它们是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保留在阿勒泰山洞窟中的艺术记录,是他们祈求神灵护佑的心声,也是我们应给予特别珍视的、探寻古代先民历史文化的珍贵史迹。
彩绘信息
  在阿勒泰山中见到的洞窟彩绘不下10处,它们分布在阿勒泰市阿克塔斯、富蕴县唐巴勒塔斯、哈巴河县多尕特等地。所在地点或一窟,或多窟,最丰富的多尕特,见到的彩绘洞窟至少有7处之多。
  我们选择3处洞窟彩绘为典型,觅求凝聚其中的远古人类的历史消息。
  距阿勒泰市约25公里的阿克塔斯,是花岗岩山丘被长期侵蚀后形成的槽状洞窟,不深,但洞口长有13米。洞内以赭红色彩绘女性生殖器图像,形若纺锤,长16厘米,中部最宽处7厘米。其下为一道形若臀部的曲线,其上是一列单行彩色短线,可视为阴毛,也可作为繁茂草原的象征。更深入,还可见一高16厘米的舞人,上为一条数十道短竖线构成的横道。
  富蕴县唐巴勒塔斯岩洞,也是位居半山腰的一处花岗岩洞。相对高度达25米,经长期侵蚀,嶙峋怪异。此洞宽大开阔,口宽20米,高11.5米,深11.8米,窟内可容数十人活动。从洞窟俯视,山坡缓缓斜下,草被一片葱绿,堪谓早期人类难以觅求的公共活动处所。洞窟内满涂赭红色彩绘,其构图之奇特,初始会令人莫知其究竟,感觉被一股神秘的氛围所抱拥。
  细细剖析,可以看清窟顶正中为一“图片”形印记,窟壁右侧为戴尖帽的人面图形,高72厘米,宽63厘米,帽顶高25厘米。人面额顶部位绘有平行线22道,在平行线道组成的弧形圈下有一对眉形纹,其下有3个眼睛状的图像。这一尖帽人面下,是多个醒目的由两道彩线构成的椭圆形圈。这4个椭圆形图像,与阿克塔斯女阴图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同样是女性生殖器的写真,这里的画面既宏大,又处于最醒目的地位。因此,女阴也是这一洞窟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崇拜对象。
  哈巴河县多尕特,位于别列泽河谷,是一片山形奇特的风化山丘。山丘中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洞窟,大者如殿似室,小者似龛若洞,其中至少7处洞窟中有或繁或简的赭红色彩绘。这里只以最大一窟为例,略予说明。
  这一彩绘岩洞高出沟底约20米。岩洞口宽约8米,洞高2.8米,深4.5米,相当宽敞。彩绘赭红色,绘于岩洞正壁,画面2.5米×4.5米,气势宏大,画面具象,可见出牛、马等大兽,处于人物、手印、脚印、符号的重重包围之中。更多大量无法说清楚的圆点、短杠道,构成复杂的几何图形,如兽似栅,多道平行线、三角及弧形类的奇怪图案,神秘而诡异。
  类似的洞窟彩绘,在阿勒泰市的巴尔也恩巴斯陶、布尔津县的桑木尔生布拉克、西部天山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乡的阿克塔斯、昆仑山中皮山县的阿日希翁库尔、帕米尔东麓叶城县棋盘乡阿孜干萨勒村,也都有所见。
生产记录
  认真剖析上述洞窟中的彩绘图像,可以获得的原始文化信息,一是对女性生殖器怀着神圣的感情,二是记录围猎的成功。
  在人类历史早期,人们对女性在人类自身繁衍中的神秘力量,还没有实在的了解,只是直觉意识到女性关系着人口繁衍,关系着原始人群、氏族的生存,并对此满怀敬畏。这是生殖崇拜发生的土壤,也是早期的生殖崇拜集中在女性生殖器上的最好说明。
  在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人的概念中,人的生殖与土地的丰产、草被的繁荣是一脉相通的。英国人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金枝》中搜集了大量民俗资料,十分生动地表明,人类曾经虔信在播种、植物结籽、丁香开花不旺、果园结实不丰时,夫妻都须到地头、果园、丁香树下行房事,只要这样做了,即可使土地丰产。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古代先民把女性、母亲、土地、生命联系在一起。因此,阿克塔斯洞窟中彩绘的女阴图像,既表现着对人口繁衍的追求,也包涵着对土地丰产、草原茂盛的祈祝,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原始社会的人面对的两大课题,一是上面提到的人类自身的生产,二是食物的生产。
  在不知铜、铁,只能以木、石为武器的情况下,群体的力量是最大的依靠,因此,在旧石器时代,动作不那么迅捷、性格不是极度凶猛的食草类大兽,如牛、马,就成了人们猎捕的目标。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多尕特彩绘正是记录着这样一幅围猎的图景:在抽象的点、线、半圆形符号的包围之中,绘画的是三头已倾仆在地的大牛,身上已中投枪,血流如注;另有五头牛、马仍为正常立姿,但同样或身负投枪,或已处于猎手们的重重包围之中。与这类牛、马杂处的人物,手持三角形大盾,高举棒状物,也有的经过伪装,外形如兽。
  必须注意的是:所有人物,均不见手持弓箭;而包围在这幅围猎图四周的,除至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各种特殊图案外,就是多量手印纹、脚印纹。主体画面表示着围猎的成功,而手、足纹则表示这些印纹的主人当年就在这一围猎活动中,胜利、成功将会属于他们。
  为什么要绘图于这类奇形怪状的石洞之中?它们记录着原始人以巫通神,进行巫术祈禳的实践。
  祈求氏族人口繁衍,渴望围猎成功、食品无缺,是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普遍存在的愿望。在他们的观念中,实现这类追求,必须求得神灵的护佑。向神灵表达这一人间愿望,又必须通过巫(萨满)的施法。而巫师通神,不是什么处所都可以的,要选择一个易于通神的特殊环境。这一套原始思维法则,当然不可能见于晚期的任何文献记录。但在阿勒泰山地彩绘洞窟中,我们确实可以触摸到这些痕迹。
不见弓箭
  全面观察阿勒泰山地彩绘洞窟之环境与彩绘内容,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这里是巫师作法之地,也就是巫师通神之所。
  这些地点的外形不同于一般,也绝非一般人力所可造就。阿勒泰所有彩绘岩洞,都是一些人迹难至、地势高峻的处所,经过长期侵蚀,洞窟奇形怪状、幽深晦暗。智识未开的原始人,面对这些洞窟,只会感到它们具有不同寻常的特质,是极度神秘之处所。
  在这类岩洞的下面,往往都还有大块适宜于人群聚集的草地。岩洞高高在上,人群驻足仰视,虔诚膜拜。巫师在这类处所作法,具有更强烈的震慑力量。
  其次,巫师施法,必须借“萨满”通达神灵。
  “萨满”似人非人,一般情况下是人,但在特定场合又成为神的化身、神的代表,是氏族的保护人。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根据唐巴勒塔斯洞窟彩绘,“萨满”是一种戴尖顶帽的人面形象。
  最后,从阿克塔斯、唐巴勒塔斯岩洞中绘画的女阴,到多尕特洞窟中表现的盛大围猎,生动、具体但又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不论是人类子嗣繁衍,还是畜群繁育,或围猎野兽,对早期游牧民来讲,既是最紧迫的关系到氏族部落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又是自己不能掌握、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的现实。因此,原始人必须在这些领域中寻求神灵帮助、护佑,于是,巫术在这些环节上显示了最强有力的功能。
  从这些方面观察,阿勒泰山中的早期洞窟彩绘,不仅是当年原始人实行巫术的形象记录,也是难得的研究原始思维、原始巫术、原始社会思想文化史的珍贵篇页。
  完成这类彩绘的时代,是一个关键问题。我的结论是:它们完成在旧石器时代,是距今1万年前后的阿勒泰山远古游牧人留存至今的艺术杰作!
  结论是由绘画内容本身说明的。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生活特别艰难,采集、狩猎是其生存的最主要手段。这一点,和其后的新石器时代存在很大的差异。围猎,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设陷阱、掷投枪是围猎的主要方式。
  多尕特洞窟围猎彩绘中,不见弓箭,这是表明绘画主人还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最重要的依据。弓箭的发明、使用,是原始社会阶段最伟大的成果,是表明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在阿勒泰山区,已发现岩刻画遗址点约80处,每处岩画点,画面多者近百,少者也有十多幅、数十幅。这些画面中,狩猎的方法无一例外都是猎手们雄强地站立着弯弓射箭,面对的是盘羊、鹿,甚至豹。
  多尕特洞窟与其他洞窟彩绘截然不同的刻画内容、表现手法,只能说明当年在洞窟中施彩绘画的主人,还不知道弓箭为何物,他们熟悉的还只是多人合围,以投枪为兵器,还没有步入新石器时代的门槛。
  这些洞窟彩绘不仅为我们分析早期人类的思维特征、生殖崇拜观念、巫术实践、围猎活动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我们认识原始艺术创作之产生、特色,也是难得的标本。它启示我们,原始艺术家的创作,绝不是什么单纯的美的追求、美的展示,而是在现实需要的驱动下,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紧迫需要。功利,是这类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动力。
  (本文摘编自《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5月出版。作者王炳华是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即投身新疆考古事业,四十年如一日奔波在考古一线,主持并参与了楼兰、尼雅、小河等考古遗址的发掘,在新疆沙漠考古、古代民族考古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享誉国内外西域研究学界。2000年退休后,他笔耕不辍、教书育人、对外交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