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
白鳓鱼,也叫白鳞鱼,在我们这儿的方言读音中有时候变音为白鲢鱼。但白鳓鱼和白鲢鱼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鱼,白鳓鱼是海产鱼,白鲢鱼则为淡水鱼,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咸白鳓鱼在过去的生活中是较为珍贵的,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人说谁生活水准高,往往这样说:“人家谁谁谁,这辈子可吃了好东西了啊,隔半月二十天就吃一顿咸白鳓鱼,你看看人家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啧啧啧!”
白鳓鱼全身银白色,鱼头侧扁,身体上有中等大的圆鳞,嘴巴和身体背侧为淡黄绿色。它体长宽,长一般四十厘米左右,侧扁,鱼肉不厚,细刺较多,吃起来较为麻烦,一不小心就会卡住喉咙,但是味道极美,相当长的苦涩日子里是农家待客的首选。
周围村里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木匠师傅带着徒弟上门为人做家具。那时用的都是手工工具,活儿干得细密,但进度也较慢,一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完工。主家除了付工钱外,每天还要管三顿饭。早晨和中午的饭都较简单,下午会隆重一些,能上的最好的菜就是咸白鳓鱼炒鸡蛋。徒弟的生活也是整天缺油少盐的,见到这个菜后,两眼放光,伸出筷子就要下手。师傅毫不客气地用自己的筷子拨开,看主人不在眼前,就告诫徒弟:“都过的是穷日子,这个菜你可以动一下上面包的炒鸡蛋,但千万不能动下面的白鳓鱼。要想吃鱼,就好好干活,等到完工的时候再吃。”徒弟才弄明白,每次可以吃点带鱼味的鸡蛋,鱼本身需要留给主人多次使用。果然,几天后,白鳓鱼又上了桌,外边包着崭新的鸡蛋,黄黄白白的,煞是好看,照样飘着浓郁的鱼香气息。这次师徒二人心照不宣地吃了上面的鸡蛋。直到结工的那天,师父才带着徒弟吃掉了这条鱼一侧的鱼肉,另一侧一动未动留给了主人。这半条鱼,主人家可以吃掉,也可以再包上鸡蛋,有鱼肉的一面朝上,还可以招待客人。那个年代里,日子就是这样过的。
我们有个邻居,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紧巴,儿子说不上媳妇。突然有一段时间,主人每过十天半月就去赶集,回来的时候扛着的扁担上总是挂着一条不大不小的咸白鳓鱼,很多人目光都直了,嘴里不断发出啧啧声:“看来是发财了,看来是发财了……”不久后,就有媒人上门给提亲了。多年后,我重访旧地,跟我叫嫂子的那位当年的新媳妇说起来,才知道这位邻居家就是买了一条咸白鳓鱼,每个集日隐秘地将其带到集上,然后再大张旗鼓地用扁担撅回来。如今,这位嫂子说起这段往事来,一丝恼怒受骗的神色都没有,反而满脸都是幸福。
说到咸白鳓鱼在婚姻大事中扮演的角色,还有重要的礼仪作用。男女双方定亲以后,新女婿第一次上门,带的最重要礼品就是一对咸白鳓鱼。当然还要有一对大公鸡,一箢子馍馍,一包袱粉皮等。大公鸡是自家喂养的,当时出售价格也很便宜,不能算贵重礼品。这四色礼中,最值钱的是那两条咸白鳓鱼。
那时候卖咸白鳓鱼的都是用蒲包包着,蒲包用香蒲编织而成,透气性能好,又能保持水分,咸白鳓鱼在里面放很久都不会变质。如果买回来不好好保管,时间一长咸白鳓鱼就变风干,那种油光光的颜色消失,表面结成一层盐卤,嘴巴和身体背侧的淡黄颜色也干巴了,腮部会变黑。再做成菜肴,味道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一种辣味,那种鲜香的口感就不复存在。
那时候,我们家的日子也很穷,几乎没有用咸白鳓鱼煎过鸡蛋。年儿半载的才买一次,由于家中人口多,都是炖上一些粉皮或粉条,才够全家八口人每人都沾点鱼腥味。即使这样,过后很长时间,嘴中都会回味起那种鱼香味来。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不知不觉间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咸白鳓鱼供应充足,几尺长的大白鳓鱼也随时可以购买到。每每在品尝现在的咸白鳓鱼时,总觉得不如过去好吃了,加上鱼刺又细又多,除了味道独特外,还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会想起很多过往的事来,口中咸白鳓鱼的味道就值得细细品味了。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沂南县作协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