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凝丽句 德化树高行
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逝世,享年93岁
2020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在其网站上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在京逝世,享年93岁。欧阳中石不仅是中国当代书坛最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在戏剧、教育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欧阳中石1928年10月生于泰安肥城,在济南长大,上学读书,并开启一生的教育事业。他对济南用情至深,关心济南的泉水,一生关注济南的文化、教育事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文化大家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书法家、教育家,在国学、书法、戏曲、教育学等多领域成就斐然,是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文化大家。
  上世纪50年代,欧阳中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开始在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他凭借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81年,欧阳中石调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逻辑学。1985年,首都师范大学开办书法教育成人大专班时,欧阳中石已是57岁。在很多人已近退休的年龄,他的整个书法教育事业有了开端,逐步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书法学科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正统书法教育的人才。
  欧阳中石的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飘逸、古朴华美,开创了一代新书风。在欧阳中石看来,书法并不是简单地写写毛笔字,而是一门书写汉字的艺术和学问,甚至仅仅从艺术的领域来界定书法都不足以概括书法的内涵,而是通过写字,让文化得以焕发光彩。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工作中,他坚持推行书法文化的教育和研究理念,坚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研习书法。
  欧阳中石在京剧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的嫡传弟子。欧阳中石为戏剧事业、特别是为京剧“奚派”艺术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许多精彩艺术形象,比如《白帝城》之刘备、《龙凤呈祥》之乔玄和鲁肃、《四郎探母》之杨四郎等,深受观众喜爱。在戏曲教育方面,作为戏曲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孜孜不倦,培养后辈。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他积极探索,著书立说,特别是对京剧艺术及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所作的研究,造诣很深,其《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影响颇广。
  学者宗成振曾撰文称,“惟德者馨”一直是欧阳中石先生最执着的追求和写照,这里面有欧阳中石作为一名学者和教育家的谦虚、醇厚与平和。
  爱家乡爱济南,对故土用情至深
  抗战时期,欧阳中石曾就读于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夫人张茝京也毕业于此。1948年中学毕业后,欧阳中石夫妇还在穆光小学(现永长街小学)任教过,他一生的教育事业开启于济南。直至1950年到北京上大学之前,欧阳中石一直生活在济南。济南的泉边生活,济南的人和事、民俗风情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记忆里。
  谈及欧阳中石对家乡济南的情感,欧阳中石的学生,中共济南市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原副会长邹卫平告诉记者,欧阳中石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对济南感情深厚。“他和夫人张茝京,两位老先生不管多忙,每年来多少次济南都不嫌多。他在病倒之前一直没有退休,还带着博士生、博士后,社会活动也多,但不管怎么样,他们一有时间就回家乡济南。”
  曾做过多年文化管理工作的邹卫平说,欧阳中石生前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等做贡献,可谓做到了有求必应,济南有太多的文化设施、教育设施,都由他题字,而且多次无私捐助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他们对济南充满情感,是因为他们在济南学习成长,在济南参加的工作,走上了教育岗位。这一辈子的事业从济南起步,就再也没有改行。”
  走在济南甚至山东各地,很多地方能看到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他有饱含深情的《泉城颂》石刻,“长天崇历下,厚土惠泉城。趵突流金线,珍珠漱玉明。文心凝丽句,德化树高行。扫径邀中外,开门礼送迎……”有满怀热忱的《齐鲁颂》:“齐鲁青未了,圣贤古今多,岱宗迎旭日,东海引长河,抱德存憨厚,怀仁务太和,民安兴广厦,国泰颂高歌……”还有季羡林撰文、欧阳中石题写的《泰山颂》。
  邹卫平说,欧阳中石非常支持家乡的文化事业,为《泉城人家》《大舜》《项羽》《泉城写意》等舞台艺术作品题字,京剧《李清照》的舞美呈现也用了《欧阳中石钞读清照词》,家乡的精品剧目到北京汇报演出,他也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戏,还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欧阳中石先生对济南的情感深厚,作为一位国宝级的文化贤达,他的逝世对我们的文化事业、书法教育事业是巨大的损失,作为学生,济南的乡亲,感到非常痛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的风范永存。”邹卫平说,欧阳中石先生的人文影响、精神遗产永存,懋德功业永存,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