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发挥科研人才优势“智助”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侯集体 
孔宪东 温佳琪


  10月22日,鲁东大学90周年校庆日,学校举行了与绿叶生命科学集团共建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绿叶生命与健康产业学院签约暨启动仪式,双方将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助力烟台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共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鲁东大学紧紧围绕全省八大发展战略、十强产业布局,聚焦烟台市三重工作和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校地校企共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学校智力、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学科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的新路径,形成了校地融合互动、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近五年来,新增地方政府、省直部门战略合作伙伴9个,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单位145家,共建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共同体45个,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600余场次,承担社会委托项目502项,成果转化32项,到账科研经费10579万元。学校连续多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十佳驻烟单位”等称号。
    以激励政策释放创新活力
  鲁东大学把服务地方工作纳入关键发展目标任务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并组织实施《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各学院按照学科专业对接领域,明确服务方向,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布局创新平台、团队建设,培育服务地方科研成果,深化产教科教融合,构建了校院两级联动、内外协同推进的服务社会工作机制。
  学校制定《二级学院服务社会工作考核办法》,年底对单位开展服务社会工作成效进行统一评价考核;深入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增加横向合作条件占比,设立职称晋升横向科研“直通车”条件;修订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加大横向科研绩效奖励和收益比例;落实国家科研“放管服”改革和技术成果转化收入所得减税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服务社会工作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以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鲁东大学加强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获批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合同登记点,被烟台市列为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专兼职技术经纪人和成果转化队伍不断加强,深入拓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究院,自主开发了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3大系列20余款特医与功能食品。2016年以来,转让了“术前糖水配方食品(粉剂)配方技术”等13款产品配方,培育了烟台赛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春特医品牌,推动山东德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梵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威海百合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为更好地服务高端装备产业,鲁东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所等共建“烟台智能技术应用联合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聚焦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苹果分选省级标准(正申请国家级标准),研发推广苹果无损伤智能分选与包装系统,提升果品分选质量与效益。依托栖霞4万亩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研制喷药、剪枝、套袋、采摘田间作业机器人,成立果园土壤化验分析实验室,组建苹果田间管理作业服务队,推广苹果标准化种植模式。开展苹果大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种植-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标准化苹果大数据综合运营平台,服务烟台苹果大数据中心建设。今年已经确定,以栖霞为试点布局10套苹果无损伤智能分选及包装系统。苹果智能设备的应用推广,将重塑烟台苹果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促进烟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教研融合
  鲁东大学汇集校外创新要素,整合校内学科、人才资源,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与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高效农业、生态环保、文化与旅游等领域,围绕科技协同创新,坚持产教研融合,先后共建了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等44个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了生物纳米材料实验室,对接并融入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建设了智能制造、遗传育种两个公共研发与中试平台,初步构建起校内校外协同,纵向创新体系与地方创新体系交叉融合的平台建设格局,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承载力明显提升。
  2019年7月,鲁东大学联合15家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园区,共建成立了“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包括高端海工装备首席专家、火箭型号总师、卫星型号总师及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80余人专家团队。该中心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承担东方航天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针对海上发射/回收/指挥支持平台、发射指控系统、火箭研发与总装、卫星研制及测试与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为东方航天港建设及烟台海上航天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在2020年9月15日我国实施第一次商业海上卫星发射任务中,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承担了海面平台支持、长征11固体火箭设计与测控、发射支持系统优化、发射船体振动测试以及发射数据回收等任务。目前,中心已被烟台市列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项目、“东方航天港航天产业发展智库”秘书处单位。下一步,学校将依托技术创新中心,筹划建设国家级海上航天学会,共同承办海上航天高峰论坛,组建海上航天产业联盟,汇聚海上航天产业龙头和典型科技型企业,打造海上航天产业技术需求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枢,创建、孵化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以智力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制定《鲁东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先导作用,围绕农林作物育种、特色种养业、土壤改良与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物联网、智慧农机、农林水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组建了8支科教助农服务团队,多措并举开展服务“三农”系列工作。策划了海阳市朱吴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牟平莒格庄瓦善古村落民俗旅游和智慧农场、乳山下初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并被当地政府立项建设;选育的“鲁益1号”长牡蛎新品种今年6月通过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取得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育种重大突破;选育的鲁东102号等4个小麦新品种进入大田生产试验,有望实现国家级小麦新品种育种突破。依托威海广植田园综合体,与威海市政府、威海高新区管委四家共建“威海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四方共建协议。深入推进科教助农工作,在德州宁津县建立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实践中心,在临沂沂南县建立沂南食用菌推广中心,由16名女博士组成的农林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坚持把科研成果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
  学校发挥涉农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烟台市对口帮扶的巫山县,在巫山县设立鲁渝扶贫协作鲁东大学博士工作站,组织农林作物遗传改良及食用菌技术、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振兴、智慧农业与大数据、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绿色加工等6个专家团队的34位博士入驻工作站。在7月份举行的烟台·巫山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议上,学校与巫山县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鲁东大学专家团队以“小蘑菇”为突破口,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当地着力发展短平快、特色优、效益高的食用菌“大产业”,助推烟台·巫山东西扶贫协作取得成效。目前,已完成了巫山食用菌产业和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状况调查,采集大型野生真菌33种进行驯化栽培;深入当地食用菌企业就厂区规划,生产工艺,品种选育进行现场指导,针对巫山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及丰富的林下资源,推广了杏鲍菇林下仿野生栽培项目,出菇周期1个月左右,可年采收3潮菇,每亩增收25000元左右;开发了利用烤烟杆和脆李枝条等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打造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废弃菌糠做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使命。我们要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将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要特别注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新兴战略性产业,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研、智力支持。”鲁东大学党委书记徐东升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