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作为山东省政府近40年来唯一批准新建、烟威地区首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走出了一条奋力拼搏、敢为人先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创建“三甲”,打造兑现历史使命的卓越之路。滨医烟台附院的发展,不仅承载着省政府建院初心的嘱托,更承担着改善区域医疗资源分布,守护百姓健康的重任。正因如此,建院伊始,医院确立了加快创建省属“三甲”综合医院的发展目标,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指导思想,通过“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为主题的标准化建设路径,夺取了“山东省最年轻的省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块“金字招牌”,并建立了科学、规范、标准化的医院管理长效机制,打造了升级提效的“滨医烟台附院品牌”。
提高诊疗水平,打造突出优势学科的发展之路。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关键。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实现特色发展、“弯道超车”,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医院重点打造“六大中心”建设,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癌症中心,形成了上下联动、防治康复全链条的立体化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组建院内首批六大临床重点专科群/临床诊疗中心,即心脏疾病诊疗中心、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消化疾病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和围产医学诊疗中心,优化优质资源配置,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截至2020年,医院省市级重点学科(专业)达到了40个。脊柱外科获评“全国2019年度改善医疗服务创新科室”,肝胆胰脾外科获评“全国ERAS标准病房”。特色优势学科逐渐壮大,诊疗水平持续提升,打造了优质医疗的“滨医烟台附院品牌”。
改善医疗服务品质,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之路。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执业行为,优化诊区布局,整合多学科诊疗资源,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持续落实“135”服务品质提升工程,启用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开放式办公、帮办式服务”新模式。按照驻地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开设涉外门诊,满足来院国际友人和国内特殊需求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互联网+护理服务”正式上线,为广大患者提供院内外同质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打造了医疗服务的“滨医烟台附院品牌”。
开展基层卫生培训,打造履行使命担当的公益之路。医院以雄厚的教学培训资源为依托,主动担负起烟台市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系统培训的使命。自2017年6月至今,已圆满完成了对1901名乡医,1233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44名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150名基层卫生院院长的系统培训工作,共培训基层医护人员3428人。《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为筑牢基层百姓健康第一道屏障,助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打造了基层卫生培训的“滨医烟台附院品牌”。
聚力精准健康扶贫,打造践行医者仁心的惠民之路。积极响应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总要求,举全院之力落实精准健康扶贫政策。医院自主研发健康扶贫信息系统,精准识别健康扶贫人群,对健康扶贫患者自动执行“两免两减半”和“免押金入院”政策,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自2016年9月医院启动健康扶贫工作以来,共为5802人次健康扶贫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共减免医疗费用194335.5元,住院患者1301人次,打造了精准健康扶贫的“滨医烟台附院品牌”。
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造彰显公益性质的大院之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作为烟台市牟平区、高新区、昆嵛区三个行政区的定点防控医院,迅速改造老院区,设置发热门诊及留观病房。先后派出两批次5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1名医务人员支援烟台市集中救治医院。选派10名专家指导驻地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并组成了近200人应急队伍。建立预检分诊处-分诊台-接诊医师三级筛查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一医一患一诊室”及“一患一陪护”制度,开通山东省首批互联网发热门诊及儿童发热门诊、心理门诊。自筹经费建设感染性疾病科楼,使其更好地肩负起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需要,打造了疫情防控的“滨医烟台附院品牌”。
(黄瑾 马斌 左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