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易雪 通讯员 张美荣 张慧
近年来,济宁市兖州区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依靠“九州通衢”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打造特色园区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座蓄势待发的颜店新城也在兖州西部应运而生。如今的兖州,正以独一无二“科技赋能”的姿态迈出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科技赋能”注入新动力
创新科技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在铝棒直径30毫米的区域内,铣出127根直径0.05毫米,高12毫米的针。”在工作人员精准的操作下,一块“宋阁针型试件”制造而成。原来这块试件是由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蒂德机床)员工宋阁自主编程设计,通过连续21小时不间断加工,由高精密数控机床铣削出来。
因是员工自主编程设计的,该产品便以宋阁之名命名,而如今,争取命名权的风气也已经在公司员工间流传起来,大家都希望这个“高光时刻”能降临在自己身上。而这只是兖州区推进企业科技赋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近年来,兖州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用创新科技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仅在2020年,就有85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
截至去年底,全区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7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8%增加35.81%,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九州通衢再造流通枢纽
交通要塞“焕发新生”
伴随着“呜呜”的火车轰鸣声,2020年11月14日上午,“齐鲁号”欧亚班列满载着太阳纸业1077吨纸浆从芬兰科沃拉出发,经过1万多公里行程,直达中国兖州国际陆港铁路专场站,打通了鲁西南地区国际铁路运输的黄金通道。
兖州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区位优势明显。跨过了铁路轨道,航空枢纽更是必不可少。2020年10月31日,位于兖州区漕河镇的济宁新机场开工建设。该机场距离济宁中心约30公里,本期规划目标年为2025年,预计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7000吨。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号角吹响后,鲁南高铁、济宁新机场、机场高速等重大动能转换项目陆续在兖州布局建设,兖州区位交通优势愈发明显。“变产业、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势在必行。”兖州的决策者掷地有声。借力国家“新基建”风口,一场现代物流业的“洼地”崛起在兖州迅速启动。如今,九州通衢兖州之城正依托特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流通枢纽”的面貌焕发一新。
颜店新城蓄势待发
吹响城市未来发展“集结号”
驰骋于兖州区西部的颜店新城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繁忙奋战的工人们……各大项目建设鏖战正酣,放眼望去,一处处项目建设现场,生动地演绎着新城加压奋进、跨越发展的“速度与激情”,城市未来发展“集结号”响彻云霄。
兖颜路改造提升工程竣工通车,双创中心项目投入使用,新城路网贯通工程即将完工……蓄势待发的颜店新城承载着构建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导入特色产业、吸引人才聚集等功能。兖州区积极破解难题,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用敢为人先的勇气“蹚”出条条新“路”。截至目前,已完成了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双创中心建设,建成总长30公里的7条道路,完成30余万平方米的绿化,40公里的雨水管网、30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了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架设了双回路电源、铺设了3条天然气管线、布局了5G基站等基础设施,新城已具备“九通一平”条件。
风云动,起宏图,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之一,新城的身姿与眉目越来越清晰。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现代化强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兖州区更是以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枢纽型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为起点,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强力推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为城市的加速发展按下“快进键”。
兖州工业园区。
废弃荒地变青山绿水 生态美景环绕古城
探索创新活动载体 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民服务不“掉”线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景色一时新。3月18日,伴随着微微细雨,从济宁市兖州区龙湖湿地沿泗河堤岸平坦的公路驾车一路向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在宽阔平坦的堤面上,大片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鸟儿在湖面上盘旋来去。在途经青莲公园、大禹公园、马桥湿地、花海彩田、牛楼小镇,一幅大美泗河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泗河景观带建设重点打造“两脉、三湖、五区、九园”,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兖州泗河区域建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高端康养于一体,人水和谐的绿色发展带。龙湖湿地、青莲公园、马桥湿地、花海彩田、牛楼小镇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开放,废弃的荒地如今变为青山绿水,一幅幅生态美景环绕于古城周围。
“还泗河本来的自然面貌,还老百姓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泗河”是兖州百姓群众的心声,更是兖州区建设泗河景观的初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兖州区按照“一带一轴两城四区”的思路格局,以建设泗河绿色发展带为引领,在南部着力打造新兖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泗河全域开发,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收获了生态振兴带来的丰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能量。
龙湖湿地美景。
寒假期间,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端信书屋”门前人头攒动的场景屡见不鲜,前来读书学习的学生和普通市民排起了长龙。“我得早来抢个座位,晚了只能在书屋过道站着读书。”兖州区龙桥街道旧关社区的李祥林说,春节前后他已经通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系列丛书,收获颇丰。
“端信”是兖州的城市品牌。2018年开始兖州区与兖州新华书店联合打造“端信书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藏书1万余种、5万余册的“端信书屋”。分中心、实践站依托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建立了“端信书屋”,而村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更是把“端信书屋”开到田间地头、广场院落,将书香遍布城乡,更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另外,为打造区级品牌,兖州区还开发了互联互通、“线上”“线下”“端信云”APP平台,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挥调度中心,构筑服务群众的网络新阵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中,兖州区突出管用实用,在构筑阵地上下功夫,灵活宣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整合发展壮大队伍,在创新活动载体上力求突破,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端信书屋举办“少儿名篇诵读会”。
改善人居环境 老旧小区焕新生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遍地开花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咱小区里原来乱的一塌糊涂,现在你看看地面整洁,线路画的很直,小区里还建设了食堂,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住在兖州区东苑小区的居民孙玉海有感而发地说道。
据了解,东苑小区是东城区内一个老旧小区,楼房50余栋,小区内的配套设施相对陈旧,而且相当一部分住户为铁路上的退休老职工,老年人较多。经过摸底调查,东苑小区的居民普遍反映缺少食堂和老年活动场所,提出了建老年食堂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议。在东苑小区此次改造中,兖州区住建局拆除了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建起了2层楼的社区活动中心,食堂、棋牌室等设施应有尽有,满足了居民的需求。
东苑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只是兖州区对老旧小区“微改造”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兖州区将大力实施多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筑面积83.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0755户。目前,多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经全面开工。改造项目将结合各小区实际,修缮新建小区道路、排水及其他公共设施破损设施,加强小区美化、亮化、绿化建设,增设完善小区物业管理等基础配套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在有条件的小区因地制宜完善养老、扶幼、医疗设施,实施增设电梯、外墙保温、抗震加固等工程,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厚植百姓获得感。
兖州区东苑小区改造后。
春节期间,兼具民俗风情、街边美食、自贡花灯、游乐设施等多种元素的牛楼小镇“圈粉”无数,更是成为了济宁及周边地区诸多家庭亲子游的首选之地。而这也是兖州新兖镇牛楼社区党委探索出“社区党委+公司运作+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新模式后铺就的一条美丽乡村振兴路。
“你看这黄瓜长势多好,每天采摘三、四百斤,上市之后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正在田间采摘的兖州区漕河镇管家口村村民王金发高兴地说。以前提起兖州区漕河镇管家口村,是一个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负债累累的空壳村。2017年,村党支部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了济宁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业之路。
而像曾经的管家口村、牛楼社区,通过自身情况探索出一条合适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村落在兖州更是数不胜数。近两年,兖州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村党组织领办农业合作社、村企合作经营等模式,吸纳村民入股,发展农业特色种植产业。目前,兖州区共有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212家,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真正达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效果。
牛楼小镇“圈粉”无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张美荣 张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