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仅胶囊大小,92岁老人重获“心”生
2021年07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健康
B04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编辑:郭纪轩 组版:李腾 校对:褚思雨
  本报济宁7月29日讯(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张德君 董体) 近日,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位92岁患者开展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一枚胶囊大小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通过微创方式植入患者体内,标志着该院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十几年的老毛病了,也去过外地不少大医院,但没想到最后在家门口给治好了!”术后,92岁的患者李先生对兖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表达了感激之情。据了解,李先生是一位离休干部,患有糖尿病、贫血等多种慢性病,十几年前,他就出现了心率过缓的病症,但考虑到年纪较大,一直采取着保守治疗。由于其心衰逐渐加重,甚至还出现多次晕倒的情况,近日李先生又突然失去了正常行走能力,家人赶紧带他来到兖州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经检查,患者患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多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植入心脏起搏器。”兖州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建坦言,传统的心脏起搏器植入需进行开胸手术,恢复时间长,对年迈的患者来说风险较大。科室专家团队在经过严密的病例分析后,决定通过微创方式为其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该起搏器重量仅2克,比传统起搏器体积小93%,同时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且能够确保在患者心脏停止搏动或搏动较慢时启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最终同意了该方案。在医院特聘专家指导下,心血管内科团队密切配合,仅用30分钟,便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到李爷爷心脏中,经过短期的恢复,患者很快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既往多次黑矒、晕厥的症状均未再发生。手术的成功填补了区域内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领域空白,更为广大需要进行起搏器手术的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选择。
  杨建表示,今年以来,在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侯磊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指导和协作下,该院心血管内科在冠脉介入、电生理及射频消融、心力衰竭的诊治的业务水平均有提升,开展了心脏康复治疗、冠脉血流储备(FFR)测定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医院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也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外聘专家对医院科室团队进行指导。
落实职业病防治策略 提升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从“就症论症”到“整体调理” 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二区获患者点赞
  本报济宁7月29日讯(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闫凡杰) 日前,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二区已出院患者佟女士的子女专程来到医院,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交到护士站;无独有偶,出院患者张先生也委托家属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 服务周到”的锦旗送到病区。患者“接连点赞”的背后是脑病科二区“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
  佟女士和张先生均因眩晕入院,医院科室专家团队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式判定二人病情。以佟女士的治疗过程为例,佟女士患有多年冠心病,入院前1年时常感觉头晕、头沉,近10余天呈加重趋势,入院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肝肾不足症。“我们采用西药治疗改善其脑部供血及脑部代谢,中医以滋补肝肾为治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辅以耳穴压豆、中药熏脚、穴位贴敷等中医药治疗方式,为佟女士提供整体调理。”科室主治医生介绍,经过十几天的调理,佟女士精神矍铄,并顺利出院。
  “医生治得好、护理服务也贴心。”佟女士的子女在感谢信中说。该院脑病科二区主任蔚红霞坦言,脑病科患者病种多、病情较复杂、年龄跨度大,切实为这部分患者提供先进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贴心的护理服务,提升他们的就医体验,是患者所需要的。
  “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互为补充和提升,对患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分型做治疗,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和中药内服等方式,补气活血、化痰通络,调解患者睡眠、情绪、消化及二便功能,从而促进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改善,综合调理更有优势,中西医结合诊治不是‘就症论症’,而是‘整体调理’。”蔚红霞表示。
  本报济宁7月29日讯(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丁稳稳) 日前,济宁市举办全市职业病防治项目培训班,进一步推进济宁市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落实好职业病防治策略。
  会上,市疾控中心技术指导组成员对2021年重点职业病监测项目和2021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的工作方案及手册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国家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进行讲解演示,强调系统填报及审核的注意事项,详细解答系统操作遇到的常见问题,提高了全市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为监测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对2020年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此次培训会议,使参会人员充分认识到监测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有关部门明确各自职责,理清基本思路,压实了职业健康工作责任,强化了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为全市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关注食品安全 共享健康生活
  该院脑病科二区获患者“接连点赞”。
  本报济宁7月29日讯(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赵素华)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类病原微生物繁殖力强,极易发生食源性疾病。为了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守护广大市民的饮食安全,济宁市疾控中心发出健康提醒。
  为加强食源性疾病预防,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图便宜而购买变质食品;采购食品时,要到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不购买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不购买无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厂名、厂址的“三无”食品及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不要食用过保质期的食品;不要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要到防尘、防鼠、餐具消毒等卫生设施不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市民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饭做菜时,生熟食品分开放,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食物要烧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杜绝生吃或半生吃海鲜和肉类;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要洗净,不要喝生水等。进食后若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应该及时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
送清凉,平安度夏保健康 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夏季“送清凉”慰问活动
家庭监护教育+宣讲讲座 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本报济宁7月29日讯(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何双胜) 近日,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工会牵头组织开展了2021年“夏日送清凉”慰问活动,传递医院对职工的关心关爱,切实保障广大干部职工和医院保安保洁人员的身心健康。
  夏季“送清凉”活动是该院工会组织关心爱护广大干部职工和医院保安保洁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改善职工高温工作条件、安全度夏、清凉度夏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的夏季“送清凉”活动,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工会充分利用医院中医特色优势,将中医健康养生部自制防暑香囊和降温中药茶以及精心购买的防暑降温物品,及时送到8个园区职工们的手里,表达院领导、工会对奋战在疫情防控和高温岗位上职工们的关怀,让大家体会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安全度过一个清凉安心的夏天。
  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工会多年来坚持开展夏季“送清凉”活动,一直注重倾听职工心声,竭尽全力医院职工办实事,此次“送清凉”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医院倡导的“家文化”内涵,也为创建有温度的妇幼保健院助力添彩。
  本报济宁7月29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崔丹丹) 日前,济宁高新区检察院联合高新区妇工委,走进洸河街道办事处黄庄社区,开展“家长监护课堂暨强制报告宣传讲座进社区”法治宣传活动。
  济宁高新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作为本次宣讲的主讲人,为家长们进行了家庭监护教育授课,主要讲解了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其中,在犯罪预防部分,通过典型案例,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让家长了解到通过侵害孩子合法权益的监护方式或者过于溺爱、纵容可能引发孩子人格、行为上的偏差,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与此同时,检察官还为街道办干部开展了强制报告法律政策宣讲。集中讲解了强制报告的含义、意义、主体等内容,以及不履行报告义务的后果。督促街道办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形成具有源头预防、及时发现、依法惩处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通过此次宣讲活动,使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街道社区干部、家长提升了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