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陵,总有一种味道让你沉醉
2021年09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的种薯繁育基地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组培车间
  工人正在拔苗准备收获马铃薯种
     (上接B02版)

[小作物大产业]
盐碱地里刨出“金疙瘩”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全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仅山东环渤海地区就有3000万亩。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21世纪,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仍是一个问题。而乐陵这两家企业,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新希望。
  淡口细腻,香滑软糯,一勺让人惊艳,两勺念念不忘,这是用乐陵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希森6号”做的土豆泥。今年7月份,在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测产验收中,“希森6号”表现良好,亩产达到4000斤左右,亩均收益3000元。
  马铃薯喜酸厌碱,但目前世界上尚没有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将填补世界空白。
2017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开展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然而,回忆起最初,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柏耿坦言,耐盐碱育种并不容易,这项工作没有先例,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最难的就是没有育种的“材料”,一切都从头开始。“我们从20多个企业和单位征集到6000余份材料,工作量很繁琐,就像‘大海捞针’,有的不出芽,有的出芽几天后就死了,但是出芽后,你还得保证长薯,保证产量,而且怎么算是高产呢?也没有一个标准。”胡柏耿说。
  近4年的时间,科研人员都在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领域默默耕耘,在中度盐碱地上,科研人员已对746个杂交组合的175224个单株、6670份资源/品系和167个品种进行筛选,选出了耐中度盐碱材料26份。在轻度盐碱地上,科研人员进行了不同马铃薯耐盐栽培技术试验,包括整薯播种、覆盖技术、新型改良剂利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施用等。在中高度(含盐量4‰至8‰)盐碱地马铃薯和碱蓬间套立体多元化栽培技术研究也初见成效。
  目前,希森已建立了耐盐碱马铃薯资源库和耐盐碱评价体系及标准,创立了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育种体系,并育成6个耐轻度盐碱的马铃薯品种。
  鲜嫩酥脆,油而不腻,齿间留香,一道油炸蚂蚱可谓是童年的味蕾记忆。这是坐落于铁营镇的乐陵孟氏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公司董事长孟凡佳靠着小小的南北白对虾和东亚飞蝗,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创业梦,还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贡献了一份力量。
  2013年,孟凡佳回乡创业,立志在盐碱地里刨出“金疙瘩”,几年时间,曾经的“穷洼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然而,创业伊始,就给了孟凡佳当头一棒,由于周围都是盐碱地,鱼塘里的鱼苗都死了,颗粒无收。孟凡佳没有气馁,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了,然而,第二个难题又来了,想要扩大规模,去哪里找这么多的土地呢?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底,铁营镇有3000亩盐碱地对外出租,盐碱地不能种庄稼,所以价格很低。”孟凡佳一咬牙,花了800万租下了这块地。
  自此,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在专家的指导下,基地采用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台田养殖东亚飞蝗,逐渐形成“上虫下渔”立体循环模式。野生芦苇等杂草供给东亚飞蝗,产出的商品成虫直接销售或加工;东亚飞蝗的粪便和吃剩下的芦苇粉碎发酵,泼洒到池塘培养藻类浮游生物,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鱼类,或还田改良盐碱地;池塘养殖产生的底泥,定期清淤还田改良盐碱地,保障东亚飞蝗饲草生长,此举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回首望去,乐陵在小枣、调味品、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交出了一张优异的答卷,优质高筋麦示范区、优质林果示范基地的建成,为乐陵产业发展增光添彩。
借一道味,品一座城。百味乐陵,精彩纷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