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大国工匠”梦,坚守机床装配行业三十载
全国技术能手徐新武:“我要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高技能人才”
2021年09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社
C02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编辑:汪泷 组版:曾彦红 校对:邓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在位于兖州区的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有着首席技师、总培训师称号的徐新武,可以说是“技术大咖”一样的存在。从事机床装配30余年的他,于今年6月份获评了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这个老家在汉中的陕西汉子,把兖州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正努力把自己30年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身边的每个人。

  徐新武(居中者)正在教室里手把手地教学生。
  徐新武获颁“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除了授课之外,徐新武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机床设备。
  学院里的客座教授
要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

  9月8日,和大多数院校一样,位于兖州区的济宁工业技师学院也迎来了新学年。在这座红墙绿树包裹的校园里,一大早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心怀“大国工匠”梦的青年们,身穿着统一的校服走向各自的教室,开始新一天的追梦之路。
  在教学楼的一间实训教室里,20多名学生正在跟随着他们的老师徐新武,手拿刮刀练习着“刮研”这项“手艺活”。课程一开始,当大家得知今天要学的,是用刮刀把面前的实训工件表面一点点铲刮到要求的接触精度和光洁度时,有好奇的学生忍不住举手提问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零件表面想要什么尺寸什么样式机床都能加工,为啥还用人力?”
  对于这样的疑问,在机床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30年的徐新武微微一笑,回答说:“刮研是利用刮刀、基准表面、测量工具和显示剂,以手工操作的方式,边研点边测量,边刮研加工,使工件达到工艺上规定的尺寸、几何形状、表面粗造度和密合性等要求的一项精加工工序,它不受场地和环境限制,且加工热量可忽略不计,在日本、德国、瑞士等机床技术十分发达的国家,刮研仍然是许多工匠至今所保留和传承的一项技艺。他们被行内人称为铲刮师,和木雕、绘画类同,至今被誉为金属表面雕刻师”。他还给大家解释说:“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些精密机床中非常重要的的接触面,如果要达到要求的接触精度和密合性,仍需要技艺精湛的铲刮师用刮刀一点点修刮出来,这不是科技所能取代的,这是作为一名工匠必须要掌握的”。
  “这项技能学生们要想基本掌握,至少需要练一个星期,接下来等着他们的还有打孔、攻丝、绞削等等十几项基本功技能训练”。下课后,徐新武步履匆匆的准备赶往另一间教室。这个学年,他每周有五天的时间要在学院里授课,甚至说每天的上午下午都排着课,课程安排比很多正式的教师都要密集。
  而之所以是“非正式”,是因为他的真正身份其实是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总培训师。得益于济宁市成立了技工教育集团,集团建立了校企专家的“双向互派”机制,企业技能专家可以直接参与技工院校教学,这样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企业一线先进实用技术。所以他才摇身一变,成为了工业技师学院定向培训班的一名“老师”。
公司创始人“三顾茅庐”
他被企业的诚心所打动

  放学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跟随徐新武走进了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这家位于兖州区的企业以生产机床起家,虽然成立至今只有短短十余年历史,但公司的几样拳头产品已经在国内外精密机床市场站稳了脚跟,甚至被徐新武称为“镇企之宝”的五轴桥式龙门加工中心,其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是2013年来兖州的,在此之前一直服务于陕西的一家老牌国企。”老家在陕西汉中的徐新武回忆说,虽然这家国企曾经在国内机床行业风光无限,但因为后期的经营不善和盲目扩张,导致企业逐渐走向衰落,“我来兖州之前,企业已经很久没有开工了。”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通过猎头公司来挖掘公司的骨干,已有20余年从业经验的徐新武先后收到了十余家公司的橄榄枝,其中不乏一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当时刚刚成立5年的蒂德公司,徐新武会心一笑。当时,公司创始人前后三次到陕西游说他,邀请他到济宁、到兖州去看一看。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次他说“蒂德精机可以给你提供宽广的平台,你尽可施展你的理想和才华,另外,同样是给国家工业作贡献,在哪干不是一样”。老板的真诚打动了我,而且我有个亲戚就是山东人,平时两家来往走动,让我对山东的印象很好,感觉那里的人实诚、勤奋、好客。
  而更重要的是,对于当时才40出头,正是想要大干一番的徐新武而言,这家刚刚成立不久却充满激情的年轻企业,或许能够实现他对精密机床所怀揣的抱负。于是,他和公司创始人一拍即合,举家搬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济宁。只不过,过来之后才意识到这家公司的“年轻”程度,“当时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也就25岁左右,不要说精密机床,很多员工甚至对普通机床都还不甚了解。”看到这种局面,反倒激发了徐新武的“干劲”,他决定把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验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大家,让这家企业尽快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带领技术团队坚持改革创新

  起初,徐新武的工作重心就在公司的研发中心和车间里。当时,为了能够迎头赶上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公司积极主动与这些在精密机床领域技术领先的国家进行合作,先后与多家世界级龙头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这让公司确实少走了许多弯路,研发团队也快速成长,产品也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
  “但一些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人家手里,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都会有所保留。”徐新武介绍,2017年,公司与德国一家著名企业成功研发了重型五轴桥式龙门加工中心后,对方派了一名技工带着图纸过来,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的指导公司研发人员进行组装,“我们不仅要负责这名技工的吃住行,而且一天的劳务费就高达万元,每逢节假日还要飞回德国过节。”大家“掐指一算”,照这个进度要想把五轴桥式龙门加工中心造出来足足需要一年的时间。
  时间就是市场、就是金钱。在得到了公司的支持后,徐新武决定自己动手。他带领公司的4名年轻员工不分昼夜,克服重重技术难关及与德方语言交流的障碍,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加工中心的试制工作,并很快成功投放市场。现如今,这件巨无霸级的精密机床已经成为了公司的“镇企之宝”,可以加工航空航天及船舶所需要的精密金属构件。2018年4月,公司如期参加中国国际机床展,这件产品也获得了中国数控行业最高奖“春燕奖”。
  在济宁的这8年,徐新武坚持改革创新,参与制作了镗铣床主轴箱试车观察大盖、高压碟簧压缩器、齿轮箱试车台、轴承清洗机等工装制作和改制项目4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60余项,开展重点技术攻关50余项,完成国家专利15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多年来,其装配和指导装配的机床不但数量一直名列公司的前茅,且常年机床一次交检合格率均在99%以上。
希望高技能人才本土化
成立工作室发挥“传、帮、带”

  时至今日,已经从事机床装配工作30年的徐新武,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已然成为了精密机床装配的技术达人。今年6月,还被评为了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但身披无数荣誉的同时,徐新武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机械加工行业一直是济宁的优势产业,这几年政府给的政策非常好,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整个行业都迸发出了强有力的后劲。”但他也坦言,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人才不足的窘境,“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好政策,但对于许多年轻的技能人才而言,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深似乎更有吸引力。”
  所以,为了给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高技能人才“本土化”,他积极参与公司和济宁工业技师学院合作开办定向班培训,被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上,“这些学生大部分家就在本地,我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一毕业就能进企业成为技能人才,踏踏实实的在家门口实现‘大国工匠’梦,何乐而不为?”
  每当说起这些,徐新武都会心满意足的笑一笑。四年来,他为公司培养出4个装配钳工定向班,带出了近80名高级工。2019年,他又承担了公司新型学徒制的培养任务。在公司里,大家经常会开玩笑说,现如今公司里的技术骨干几乎都是徐新武的徒弟。而他自己对此也非常欣慰,“现在我们公司能自己进行设计、研发和生产,摆脱了对欧美日发达地区、国家的技术依赖,在全国多个一二线城市也建立了研发中心。”他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济宁这座城市一定会在机械加工行业里占据无可撼动的位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