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 坚守初心写芳华,根植儿科29载
——威海市立医院小儿内一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李宁华
2022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连宁燕

  为深入挖掘威海市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增强医务工作者职业荣耀感,树立行业良好形象,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市委网信办、威海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威海好护士”典型推荐评议活动。根据各级各单位推荐情况和候选人事迹,按程序评议产生年度“威海好护士”拟推荐人员名单,经公示后,威海市立医院小儿内一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脱颖而出,获评2022年“威海好护士”荣誉称号。

  在“最不愿意干”的科室
扎根29年

  1993年毕业后,正值花季年华的李宁华被分配至威海市立医院。在确定科室前和妈妈一次聊天时,妈妈问李宁华最不愿意被分到什么科室?李宁华坦言:“最不愿意干儿科!因为实习的时候干过儿科,小儿血管对操作技术要求高,好难呀!”
  的确,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涵盖从新生儿、几月龄、一岁等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患者年幼尚不能很好的表达自身情绪和想法,当有不适感时,除了哭喊之外,无法明确向医护人员描述自己到底是哪里不舒服,所以儿科也被称为是“哑科”;输液时,小病患手背静脉太细、太短,会找不到血管,比成年人的难度要大,下手必须“快”、“准”、“狠”,好不容易输液了,小患者因为孩子调皮好动的天性,自我约束力差,注射部位活动过度,常导致局部药物渗漏;喂小患者吃药时,抗拒哭闹更是很常见,护理人员甚至经常被反抗中的小患者打砸到......所以儿科对于很多护理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不愿意去的科室。即便李宁华特别喜欢小朋友,但这种种原因也让年轻的她有些踯躅不安,不想进到儿科。
  怕什么来什么,没想到,正式分配那天公布名单上,李宁华就被分到了儿科。尽管有些打怵,李宁华暗自给自己鼓起了劲,陌生的一切都是考验,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作为刚毕业的护士,李宁华说:“豪不相瞒,我当时在科室技术就是垫底,技术最差的那位。”当时的护士长要求一个月顶班,可这样的进度一个月怎么顶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李宁华在治疗室着急地哭了。为了能练好技术,李宁华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主动到科室里与同事一起值夜班。第一次上夜班收治的是一个新生儿,1993年的医疗条件还不像现在这样好,当时威海市立医院老房子里的照明条件还是那种老灯泡,“看不见,用一个歪脖子的灯扣在头上打,一针就打上去了。”可能是受到了首战告捷的激励,面对高难度的患儿静脉穿刺,她苦练基本功,短短两月内就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股动静脉采血等专科技术。李宁华在儿科临床护理一线越干越有劲。
  那时的她也不会想到,从那天至今,她从未调离过科室,已经坚守在儿科护理一线29年。
“就是热爱!我爱孩子
爱护理事业”

  “打骨子里喜欢孩子,看着他们不舒服,小脸蜡黄或是精神萎靡不振的来到医院,我从心底不舍得。当看着他们恢复健康活力四射地冲我笑的时候,又会带给我莫大的安慰。”这也是李宁华29年来坚守在小儿内科护理岗位上的原因。
  2009年李宁华所在科室承担起威海市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同年年底,李宁华成为所在病区护士长,主持护理工作。她介绍,这个病程一二期进展稍微慢一点,表现为发热、皮疹,第二期就是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呼吸变快、呼吸急促,这时如果赶快甄别、对症用上药,就会像铁门一样把病毒挡在外面,但如果这期间没有发现就会很快往第三期发展,心肺功能衰竭期情况就会很危急。
  当时,威海地区还没有一整套规范的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经验也不足,李宁华翻阅大量资料,收治患儿时利用手机拍摄手足口病重症的表现,将理论联系实际,与护理团队共同学习成长,带领护理团队将这些空白逐步填补上,梳理制订了“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识别及救治流程,共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者300多例,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达100%,实现了“零死亡”的目标,她个人被威海市疾控中心授予“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李宁华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挽救一个孩子,就是保住一个家庭。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面对的是可能尚无自理能力的患儿,必须要爱心、耐心、细致周到的提供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焦灼不安的家长,要一边做治疗、护理,一边不厌其烦地安慰、解释,以取得配合、理解。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临床一线的护理管理者,工作中的酸楚一言难尽。但谈及自我实现的快乐,李宁华脸上的喜悦明媚又灿烂。
  她认为作为一名护士,不仅需要过硬的专科急救技能还需要缜密的病情观察能力。2008年,正准备下班的李宁华突然听到病房内传来家属的惊叫,她急忙跑去,一名患儿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她冲到床边,判断后立马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三分钟后患儿恢复心跳、呼吸,面对患儿的死而复生,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喜极而泣。
  当被记者问及在一个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上坚守的初心什么?李宁华说,“干我们这一行,对孩子的爱是第一位的。我认为我就是热爱,我爱孩子,爱护理事业。”李宁华提出“慈心至善,母爱无言”的儿科护理服务理念,推行“换位思考”的方式,她时常对团队说,如果忍耐不住脾气,对患者说出不好的话,那就相当于“篱笆上钉钉子”,钉进去容易,拔出来难,就算拔出来还会留下钉子钉过的痕迹,难以愈合。
温柔且坚定地追求
精致护理服务

  “孩子都哭成啥了,护士能不能快点扎。”
  “你到底会不会扎针啊?半天都扎不上!”
  “都扎了几次没扎进去了!叫你们领导来,我要投诉你!”
  这些话基本每个儿科护士都听过,小儿患者就诊时经常会有多个大人陪同,使得儿科就诊环境嘈杂、病患之间的摩擦相对较多。孩子性格不同,在治疗时哭闹的情况复杂,护士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工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的确很容易影响到护士情绪。但29年间,李宁华手机24小时开机,哪怕深夜,哪怕风雨暴雪。只要一个电话,保证15分钟内到达科室。今年春节尚未来到,但前28年春节,她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正是通过这种身体力行的敬业与热爱,为年轻护士做出榜样。至今,她仍要求有重症患儿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到她,一方面因为责任感,另一方面她希望她的出现,会给年轻护士带去一颗“定心丸”,让她们胆大心细的放手干。
  在重视护理团队品德的同时,李宁华重视对年轻护士能力的培养,儿一科刚成立时,大部分护士专科理论及技能基础薄弱,面对这样的状况,她不叫苦、不畏难,一步步认真培养。现在,科里的护士们个个专科理论及技术过硬,科室先后获得“优质护理示范岗”、“巾帼文明岗”、“市级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等荣誉称号。同时,致力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参与的科研成果“强化氧驱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临床观察”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20年3月,李宁华又开始负责儿科发热门诊的工作,人手不足,她便每天顶班在预检分诊处,家属对自己孩子生病的着急很容易产生焦躁情绪,这个岗位也最容易起冲突。威海市立医院儿科发热门诊护士牟肖静说,“在工作中,护士长严格要求自己、要求我们,她每天早晨总是比我们先到,帮助我们准备一些物资。为了我们上班以后能够穿戴方便,连医用隔离面罩的面屏都是她在帮我们撕膜。
  是对工作认真严格的护士长,是对团队亲切随和的“大姐姐”,在这温柔的外表下李宁华却藏着一颗“固执”的心。建议试行儿科发热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时,面对领导的顾虑,她扯着一张大纸就开始在门诊观察记录,在医生诊室前观察每个医生大约多长时间看完一个患者、观察患者各分时段内的到达分布,结合每年的就诊量……最终一份有理有据准备充足的可行性计划呈现在了科室领导面前。于是小儿科医生预约时间段以6分钟为单位,患者可自主选择具体时段就诊,无需浪费时间候诊,真正做到“随到随诊”,大厅里嘈杂的现象一下得到缓解,护士们再也不用拿着大喇叭喊话了,医生们也能通过平台一目了然自己一天的工作量如何,节省了医患双方就诊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随即,规范工作环境的分区设置、优化各岗位的工作流程等,李宁华的一系列举措使儿科发热服务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威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党员”“市级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等等荣誉称号就像一道道光环,将李宁华平凡的护士生涯衬托的神圣而庄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誓言,用初心感动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彰显了一名优秀护理人的责任与担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