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更多文化资源,群众文化生活更丰富
“文化入户”让示范点更接地气
2023年06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宁6月1日讯(记者 汪泷 丁安顺 通讯员 徐慧)
为了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4月下旬以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持续开展“文化入户”系列活动,集中向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任城区辖区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赠送报刊架和《儒学经典三百句》《尼山故事》等传统文化书籍。
  5月31日下午,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携带准备好的报刊架,抵达了位于任城区南池景区的段玉鹏艺术馆。近年来,在著名书法家段玉鹏以及多位书画名家的共同推动下,自运营以来,艺术馆已累计接待群众数万人次,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书画活动,这里不仅成为了市民们感悟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也为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而此次向艺术馆赠送报刊架,则进一步充实了艺术馆的文化宣传功能。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报刊架除了放置日常订阅的一些报纸之外,还会定期更新放置《文化示范报》以及传统文化书籍等,“今后,到馆的市民不仅可以跟随书画名家体验书画艺术,还能通过报刊杂质了解国家及省市一级的文化动态,而传统文化书籍则有利于吸引更多读者到馆参观体验。”
  6月1日当天,示范区工作人员携带传统文化书籍、《文化示范报》以及报刊架走进永丰街小学冰窖校区。作为全市首批文化“两创”示范点中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较有特色的学校之一,冰窖校区将此次“文化入户”活动与学校的儿童节传统文化节目展演紧密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多样、更加立体。
  记者了解到,连日来,示范区采取“送上门”的形式,组织人员前往2022年度济宁市1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以及十余处公共文化场所,赠送放置了报刊架和传统文化书籍、报刊。而随着“文化入户”系列活动的持续推进,下一步,示范区将以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拓展文化融入渠道和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
  市民在示范点阅读《文化示范报》。
孔子研究院2023年春秋讲坛迎来第二讲 彭庆涛主讲《中国古代乐学发展与应用》
世界互联网大会 尼山对话数字文明
  本报济宁6月1日讯(通讯员 孔勇 记者 汪泷)
5月26日,2023年春秋讲坛第二讲(总118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行。孔子博物馆资料研究室原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彭庆涛主讲《中国古代乐学发展与应用》,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和来自曲阜彭门创作室、曲阜国学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儒学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彭庆涛从中国古代基础乐理与应用和中国古代乐学发展史略两方面进行详细阐释。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音律与律制、“均、宫、调”基本概念、古代记谱的方法、节拍与板眼等乐理知识,并通过现场演唱的方式对正声音阶、下徵音阶、清商音阶分别有什么特色,什么是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赠板等抽象的古代乐理知识进行了形象地对比示范,增强了听众的直观感受和讲座的趣味性。
  在中国古代乐学发展史略方面,彭庆涛详细梳理了“乐学”的发展历史,认为“礼乐”广泛应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乐学”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乐学”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宋元时期为例,他分析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市民阶层形成,音乐也产生重大革新,一方面,宋代宫廷音乐规模缩小,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另一方面,市民音乐异峰突起,进而影响了文人和统治阶层,成为当时的主流音乐形式,使得这一时期呈现出宫廷音乐逐渐衰落、市民音乐勃然崛起的鲜明特征。
  讲座最后,彭庆涛还就网友提出的先秦时期人们为何如此重视“乐”、中国古代“乐学”的特色等问题作了耐心细致地解答。
厚植传统文化,将美育之“实”融入教学 济宁学院美术学院教学成果展开幕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将于6月25日至27日在曲阜尼山举办。对话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对话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承办。
  对话将聚焦“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议题,邀请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全球知名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大会会员高级别代表,共聚钟灵毓秀、文脉悠长的尼山,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可行范式,共促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于中国北京。组织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本报济宁6月1日讯(记者姬生辉) 为充分展现济宁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丰硕成果,5月23日上午,由济宁学院、济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宁城投控股集团主办的济宁学院美术学院2023年教学成果汇报展在济宁市美术馆拉开序幕。现场,由优秀校友、教师、学生等创作的380余幅作品参展,活动将持续至6月10日。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历史文献、优秀校友作品,其中包括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济宁学院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张望、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北京画院专职画家马明宸等优秀校友作品。第二展厅为优秀校友和退休领导及教师作品,第三展厅为学生作品,第四展厅为教师作品。在学生作品展厅,不仅展出多幅书画作品,同时也包括大量独具济宁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任妍洁是济宁学院美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创作的绘画作品《山语系列》是参展作品之一,“自己的作品能够展出非常骄傲,同时看到很多名家的作品,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以后需要更加努力,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明介绍,济宁学院是一所根植济宁、深耕济宁、服务济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济宁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始终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先、服务地方”为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建设高质量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主动对接济宁各项战略部署和经济发展需要,全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5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近2.5万余人。济宁学院美术学院源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从1971年创建至今,历经52年的筚路蓝缕,几代人的教育投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的专业人才,更为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济宁学院美术学院办学52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展览,是深入推进美术教育师范认证、新文科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动探索与实践。
  王清明说,济宁学院始终把美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以“大美”涵润“大德”、成其“大人”,夯实“培根铸魂”工作。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运用蕴含其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深入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和教学实践,为助推济宁市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集体学习研讨 强化责任担当
  观众正在参观济宁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们的作品。
  本报济宁6月1日讯(通讯员 杨文晗) 5月29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研讨。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理论文章。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研讨。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考量,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达到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要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选准课题,改进作风,用好成果,既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又眼睛向下、深入一线,既要“身入”、更要“心入”,真正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要增强责任担当,砥砺初心使命,对标党的二十大重大战略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再下苦功,更加自觉地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