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讲座第四讲
方朝晖主讲《从文化预设看文明互鉴》
2023年08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讲座现场。
     本报济宁8月10日讯(通讯员
刘敏 记者 汪泷) 8月8日,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讲座第四讲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朝晖以《从文化预设看中外文明互鉴》为题开启讲座,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主持活动。
  方朝晖从理论上阐释了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方法、路径和模式。他认为,思想史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应该具备以思想史为方法的研究,更重视把思想放回到当初的历史语境下来理解,把历史当做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在内的一个综合的统一体,用现代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把古人的思想讲清楚,这就必须要有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儒家看儒家的能力。
  方朝晖认为,中国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几大文明当中,唯一建立在此世取向或此岸取向基础上的一个文明。所谓此世取向,即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或者说天地、宇宙、六合,是真实的,而且是唯一的。在此世取向的预设下,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和学习传统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的最高使命是与这个世界从总体上和谐一致,由此也决定关系本位成为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前提性的文化心理特点。当我们回到文化预设的层次上进行文明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有成果,更加有成效。
  讲座之后,与会学者就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作法,以及“以他平他”等问题与方教授互动交流。方朝晖对问题一一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和进一步思考。
  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方朝晖教授泰山学者团队成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孟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学者聆听了讲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