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世榴园
□吴济夫
枣庄市峄城区位于鲁南,西边靠近微山湖,南临京杭大运河,周围青檀山、石屋山、空窟山、狮山、象山群山连绵,承水河、金注河、蔡子河河流贯穿。峄城区四季分明、雨水集中,环境适宜作物、林木生长。
峄城区种植石榴的历史很悠久,汉元帝年间石榴开始在峄城种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成就了“千年古县”峄城的一大胜景——“冠世榴园”。
冠世榴园位于峄城区西部的群山之阳,东西长22.5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达80平方千米,园区有石榴树530余万棵、48个品种。
冠世榴园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为“吉尼斯之最”,因而被誉为“冠世榴园”。冠世榴园过去为青檀山,又叫云峰山,素有“青檀秋色”之称,为八景之一。
枣庄市峄城区前身是峄县,境内西北有凫山,东南有葛峄山,峄山外围众山环绕。《尔雅》说:“众山联络为绎”,《峄县志》记载:“峄因山得名”。
峄县前为峄州,再往前曾被称为缯州、承县、兰陵郡、兰陵县等。峄县古名兰陵,其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始于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荀况任“兰陵令”时,写下了著名的《劝学篇》。金章宗承安元年,改承县为兰陵县,兰陵古城历经1400年,在战火和洪灾中废弃。峄州及兰陵县官邸迁徙“土娄”,继而在仙坛山南麓建筑峄州城。
元代,兰陵县并入峄州,隶属益都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迁山西移民在峄州定居,把峄州降为峄县。峄县初建时为土围子城垣,明代成化二年,由知县毛凤鸣建为石头城,后经几任县官加固增修,形成规模。
汉代元狩四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从涂林安石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把石榴引进中国,栽植在皇家上林苑,开始时只供皇室成员观赏、享用。
公元前36年,汉成帝在位时,丞相匡衡把石榴移植到家乡承县栽培。石榴原名“安石榴”,承县隶属东海郡,人们又把它称作“海石榴”。从异域他乡而来的石榴,竟在峄地“定居”,从而繁衍两千多年。
东汉时期,名臣袁安任阴平县令,他大力发展农桑、扩种果田,使得石榴在这一带得到发展。到了三国时,曹操父子在峄县境内建置屯田养马机制,大面积平川地被占用,农民无地可种,只得去荒山野岭开垦果田,这也促进了石榴园的发展。
冠世榴园四季都有美景,阳春,榴芽吐翠,万顷绿洲;夏日,石榴花如火如荼、群芳竞艳;金秋,石榴硕果坠弯枝头,彰显春华秋实的美;寒冬,冰封雪飘中的榴枝宛如虬龙。晋代文学家潘安赞美石榴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唐代诗人李白曾寓居峄县一年之久,他畅饮兰陵美酒,留下《客中行》《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等诗作,《客中行》的“兰陵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成为千古名句。
明代峄县乡贤贾梦龙、贾三近父子在石榴园建“光禄卿第”豪宅,聚文友组成“青檀诗社”。他们赏榴花、饮果酒,著书立说。据说,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贾三近。《金瓶梅》中提到,富豪西门庆家中就摆设着“石榴盆景”。
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峄城成为“中国石榴之乡”。峄城石榴也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冠世榴园陆续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AAAA级旅游区”“中国石榴之乡”等桂冠。
(本文作者退休前为梁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