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大明湖
□赵瑞峰
倪锡英(1911年—1942年),笔名惜阴,江苏无锡人,现代散文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28年倪锡英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先后任职于北新书局、徐州民众教肓馆等,著有《都市地理小丛书》等。
倪锡英酷爱旅游,在徐州民众教育馆工作时,他曾被“中国社会教育馆”委派到全国各地做社会调查。他在进行调查的同时,游览了各地名胜,也写了许多精彩游记。1931年,年仅20岁的倪锡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泰山曲阜游记》,此后至1939年,又陆续创作、出版了《都市地理小丛书》一套九种,《济南》即为其中一种。
《济南》一书由《泉之城》《济南沿革考》《大明湖》等九个部分组成。其中《大明湖》这一部分从水源、游船、景色、胜景等几个方面,作全景式描绘,倪锡英观察细致、见解不俗,文笔又好,这在当时同类文章中实不多见,因此可以说《济南》一书是一份民国时期济南旅游指南。
明代《历乘》说:“(大明湖)在城内。”明清古人游记则说“湖在郡城内西北隅”,都是仅记其方位,不言其形势。倪锡英显然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他对大明湖与济南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说得极为明确:“大明湖的位置,适当济南城的北部,面积约占全城的三分之一……在北面的湖边上,一列整齐的城墙向东西两面围抱过来,刚把大明湖包裹在里面。这城壁再向南延伸过两个湖面般长,便围合成南城的城壁,这就是内城。外城也从大明湖北面向东、西围抱,比内城的圈子大些,绕向南去,围合起来……”
倪锡英总结说,大明湖“在静穆中显着整齐,在雅澹中不嫌寂寞”,因此称得上“济南第一个名胜”,也就不由人不信服。
《历乘》说大明湖水“源于灰泉”,并诸泉合流以汇。倪锡英的说法有所不同,他认为,(大明湖)的水源完全是济南城外山间泉水的伏流,由山岗的脉道中潜流入济南城,漫布成著名的七十二泉,由这七十二泉再汇流成大明湖。今天来看,这个说法无疑更科学。
倪锡英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大明湖的水具有平(衡)、清、急的特点。他说:“大明湖的水源并不如一般湖似的四周有江河水道相通,它只是全赖着城内许多泉水的流注,并且还有小清河可以作它宣泄的地方”,因此“遇到雨季也不会涨溢,逢着干旱也不会干涸”“永恒地保持平衡”。
倪锡英观察得很仔细,他发现,大明湖在表面上看去是这样平静,但在许多泉流汇入的地方,水势是异常湍急的。他还举例说:“试向西城沿城壁里面的一带水流上伫立五分钟,便可以看见那一溪清冽的泉水,是怎样急急地向大明湖流去。那溪水终年不断,好像决了口一般自南向北急流着,水底里丛生着的水草都偃卧着,清水好像一幅大被般盖起。有时在清澈的水底里也有几块怪石横阻着水流,那么水面上立刻会激起美丽的漩涡来。”
历来写大明湖的诗文为数众多,倪锡英以其特有的敏感,加上妙笔渲染,笔下的大明湖很生动:“大明湖上的景色四时不同,因为它的水源是泉流的缘故,因此,四时不涸,入冬不冰。”“因四时之景不同、各有看点,所以无论本土、外地游客“都爱投入大明湖的怀里去”。
倪锡英还乘坐游船游览大明湖,当时有两种游船,一种是画舫,一种是小划子。他说,画舫类似秦淮河的“灯船”,可坐二三十个游人,船身阔且长,内舱布置更显精致,有茶几和桌椅,并备有茶壶、茶杯,游客可以边赏景边取饮。倪锡英描写道:“画舫行动起来,不用橹摇,而用竹篙撑着走,因此船身很平稳。”至于小划子(即小艇),倪锡英说,由于没有蓬盖,游人只能站立着,画舫价格比较贵,“一天要二到三元”,小划子由于比较简陋,价格也低廉,只要几个铜子。
倪锡英文章记录的大明湖名胜古迹,与今天所能见到的基本一致。他游玩并在书中描写的主要有历下亭、汇泉寺、张公祠、北极台、汇波门、铁公祠、李公祠等。在这些古迹中,若论久负盛名当数历下亭,由于历下亭处于湖中央,只能乘游船前往。倪锡英写道:“在亭前靠下,上得岸去,便到历下亭的前门,门口有一座小亭子,亭内有乾隆皇帝御书的碑记。那门上左右悬着一副硬木联,联上写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倪锡英还去了张公祠,他写道:“殿宇很是雄壮,并且有戏台建筑着……殿左有座厅屋,前面有一方小池,池上有一座船亭,四周有曲廊围绕着,远山近水,风景极胜。”对面是曾公祠,那里面有三间小阁,可以登临,俯览全湖景色,倪锡英认为“很饶雅趣”。
倪锡英并非长期生活在济南,但他对大明湖等济南名胜的介绍却相当到位,而且处处以兴趣为主,描述力求生动,记载也很具体。他的《都市地理小丛书·济南》在有关济南历史文化的书籍中当属上乘之作。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