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的山东巡抚李秉衡
2020年06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秉衡
     □许志杰 
 
  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帝国战事惨败屈辱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而告结束,此役有人奋勇抗敌,以身殉国,如丁汝昌、刘步蟾等成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有的人大敌当前,一味求和退缩,以保全自我势力为应战策略,步步后撤,如李鸿章等朝廷要员被斥为投降派,卖国贼。其实,还有一位晚清大臣在甲午战争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力挽败事,也不是御敌之战谋划指挥的最高长官,更没有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样身居显位,他却是晚清历史尤其甲午战争史不能一笔带过的人。他就是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
  1894年5月,李秉衡被朝廷命为安徽巡抚,此时他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到开战多日,清军节节败退的辽东半岛及其海域的中日甲午之战。李秉衡祖籍山东福山,乾隆时期他曾祖由福山迁至奉天,后落户岫岩厅(今辽宁省庄河市),李秉衡就出生在那里,岫岩厅正是处于日军肆虐横行,制造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的交界。对于朝廷新的任命,李秉衡略有迟疑,随着战事由辽东半岛向着胶东半岛推进,他的祖籍和出生地都成为日军进攻蹂躏的主战场。李秉衡心如刀割,在家国危难之际与其去远离战场的安徽做官,不如拿起刀枪奔赴前线与敌拼杀,这既是李秉衡一以贯之与洋人势不两立的“排外”思想,也是他身先士卒与冯子材率清军在中法大战中大杀四方、威震南疆的真实写照。朝廷命其担任安徽巡抚虽心有不甘,却不得抗命,正当李秉衡准备启程赴安徽就任之际,朝廷忽然改了主意,1894年8月,调现任山东巡抚富润为安徽巡抚,以山东为畿辅屏障为由命李秉衡改任山东巡抚。9月11日,李秉衡到达省城济南正式上任。
  对于日军进犯胶东半岛之事,李秉衡早有所知,到任后深知时局艰难,责任之重,但他决心“殚竭愚忱”,干出一番保家卫国的大事业。如同中法战争危机之时临阵授命勇上战场,此次又是战事吃紧,又是临危授命,被推到了战争的最前线。1894年9月30日,李秉衡离开省城赶往前线胶东半岛,先达登州(今蓬莱),又去芝罘(今烟台),紧接着到威海,10月29日返回芝罘,坐镇居中调度指挥。通过一个月的视察,李秉衡发现山东的防务存在很多漏洞,于是决定整治。首先撤换一大批不称职或渎职的文武官员,如驻营登州的候补道李正荣,“统帅多营,未能办理裕如”,撤去统领,命其回省城供差,以观后效;第二是充实山东沿海一带的薄弱环节,李秉衡认为:山东海防以威海、登州为最吃重,烟台次之,胶澳又次之。
  威海为北洋门户,近十年中经北洋大臣极力经营,已成重镇。“为此他亲自部署威海及登州的防卫,筑墙挖沟,增派火炮,努力筹划,防患未然。其三,建议成立大支游击之师,巩固威海后路的防御。李秉衡认为:“敌图威海,必先由后路登岸”,后来的战事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日军并未从海上直接对北洋水师发起攻击,而是先从荣成登陆,之后包抄威海,形成陆路与海上夹击之势,使威海腹背受敌。对此,李秉衡还对环渤海湾山东海岸一线着力布防,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称:“查登、莱两郡,三面环海,岛屿纷岐,已属防不胜防,而武定府属之利津、沾化、海丰(今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等县亦处处濒海”。他请求批准招募20营,先期赶紧招募了十余营,纪律严明,操练纯熟,一军可作一军之用。设立大支游击之师,李秉衡与丁汝昌的意见不谋而合,但是,受制于各种干扰,此举并未得到响应与支持,战局后期无灵活机动的援兵增派,致使守卫威海的清军孤立无援,束手就擒。
  据戚其章先生《甲午战争史》一书所记:“在对日战争的战略指导上,清廷始终有一种严重的重京畿、辽沈而轻山东的思想。”在李秉衡筹防的过程中,朝廷先是命李秉衡立即派曹州镇总兵王连三“统带所部马步练军北上,并由李秉衡抽调陆路劲旅数营,拨定粮饷,配齐军火,一并交该总兵迅速启程,前赴津、通一带,听候调遣”。这不仅使驻防山东兵力减少,还额外支出了三个月的军饷,紧接着,朝廷又命李秉衡将驻守登州的八个营调往旅顺。李秉衡认为登州与威海防务一样重要,不同意调防,但朝廷决意调兵,渡海增援旅顺,致使威海后路以及北洋水师防务更加空虚。到1894年12月下旬,山东半岛局势进入最危急时刻,日军舰游弋近海,陆军也已做好包抄威海后路夹击北洋水师的准备。李秉衡积极布防,但仍感觉兵力不足,于是致电朝廷总理衙门陈述为难之情:“倘倭以大股来扑,力实不敌。惟有尽此兵力,面为支撑。据实复陈。”“惟有就现有兵力,分布各岛口。”根据兵力和海岸线布防,李秉衡制定了堵截日军登陆包括荣成成山头在内的四个重点地区。
  此时日军已组建完成强大的“山东作战军”,下属两个师团,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官。并发出了:“海陆两军须进占威海卫”,“消灭敌舰队”的进攻指令。针对日军的登陆进攻军事行动,清政府内部纷争不断,始终拿不出果断而切实可行的作战对策,一再贻误战机。1895年1月20日,日军攻下荣成,首先占领城里的电报局,此时威海的清军指挥部并不知荣成已经失守,竟然发电报给荣成守军部署防务,电报被日军截获,并掐断了两地间的电报线路。随后日军沿陆路向威海发起进攻,使北洋舰队所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海军趁此发起对北洋舰队的强攻,呈海陆夹攻之势,北洋水师危在旦夕。及至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七,这是北洋海军与敌战斗的最后一天,其时,清军人心不稳,士气低落,使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在等待援兵无望的悲哀中,丁汝昌叹曰:“与舰偕亡,臣之职也。”“吾誓以身殉,救此岛民尔!”说罢吞下鸦片,于12日清晨7时身亡。三天后的下午3时半,中日两国海军签订《威海降约》,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自1894年7月25日中日丰岛海战爆发至北洋舰队覆灭,历时半年稍多,大清王朝在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宣布甲午之战结束。
  李秉衡是一位坚定反对西方列强凌辱的爱国主义者,甲午战败,清王朝被迫与日本媾和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他坚决反对,上书朝廷《奏力阻和议折》称:“倭一得志,诸夷谓吾华土地之可利也,必狺狺然环向而起,肘腋之患有已时哉?”隔几日,李秉衡再上奏折,他认为战若持久,敌必不支,果真能上下一心,未有战而不胜之理。1897年11月,巨野教案发生,德国海军陆战队以操练为名,强行登陆胶州湾。李秉衡主张据理力争、决不妥协,而清政府则屈服强权,拱手相让。李秉衡忍无可忍,奏请因病开缺,卜居河南安阳,离任山东巡抚之职。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命各省挑选马步队伍星夜驰援,正任巡阅长江水师的李秉衡即刻带兵从扬州出发赶往京师,被命为帮办武卫军事务。8月11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李秉衡无兵可调,胸怀“宁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之初心,自杀殉国,终年71岁。
  对于李秉衡的一生,戚其章先生“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忠君爱国。一是勤政恤民。”他任山东巡抚三年余,基本处在与日军作战,以及处理北洋海军后事和胶澳中德争端的紧张事务中。他是一位很务实的官员,对治安、经济问题虽无全力顾及,却从未放弃,在他的领导下山东机器局卓有成效,在战争中得到发展。在他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一位地方官员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恪尽职守的为官理念,直至最后以身殉国,当为后人所念及。
  北洋舰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